阜宁大糕:临沂古城的甜蜜记忆
在临沂王羲之故居的青砖灰瓦间,游人们总能闻到一缕若有若无的甜香。这香气来自不远处作坊里正在制作的阜宁大糕——一种承载着书圣故里六百年记忆的传统茶食。相传王羲之晚年隐居临沂时,常以糯米糕佐茶挥毫,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书圣,将制作工艺不断完善,终成今日闻名苏鲁的阜宁大糕。
时光淬炼的养生智慧
阜宁大糕以糯米粉、芝麻、花生、桂花糖为主料,遵循"春润肺、夏祛湿、秋滋阴、冬补气"的食疗理念。其中糯米补中益气,芝麻滋养肝肾,桂花散寒破结,特别适合体虚者、产后妇女及用脑过度的文人学子。在临沂"寒食节"习俗中,人们会携带大糕祭扫书圣故居,既寄托哀思,又借糕点的温补特性抵御春寒。
去年深秋在王羲之洗砚池畔,我尝试用古法复刻这道茶点。当糯米粉在石磨中缓缓流淌时,突然理解《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的意境——食物与书法同样需要行云流水的节奏。不过现代家庭制作可适当简化:选用水磨糯米粉200克混合粘米粉50克,加入蜂蜜水搅拌至抓起成团、轻按即散的状态,这个临界点需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匠心手作的温度传递
制作过程如同书写行草,讲究气韵连贯。首先将混合米粉过筛三遍,达到"握如流沙"的细度。在铺满纱布的竹蒸笼里先撒层薄粉,填入以核桃仁、松子、糖桂花调制的馅料,再覆粉修整成三指厚。蒸制时需用芦叶垫底,让植物清香渗入糕体。大火蒸20分钟后,立即用石板压制定型——这个步骤堪称精髓,我在初次制作时因压制不够紧实,导致切件时糕体松散,后来改用包着油纸的字典施压,效果出奇得好。
待糕体冷却至微温,需用棉线分切而非刀切,才能保持截面光滑。最后在表面点染可食用的朱砂印记,仿若书圣作品上的钤印。刚出炉的大糕莹白如雪,入口糯而不粘,甜而不腻,与临沂特产的兰陵美酒堪称绝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今交融的味觉对话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阜宁大糕的碳水与坚果比例接近黄金标准,适量食用可稳定血糖。但需注意糯米制品不易消化,老年人宜佐山楂茶同食。保存时需用油纸包裹置于陶罐,忌用塑料袋密封,否则水汽会使糕体变硬。在临沂的民俗博物馆里,仍陈列着民国时期的制糕模具,上面的"曲水流觞"纹样,默默诉说着糕点与书法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游客在王羲之故居的墨池前驻足,总会尝一片阜宁大糕。这抹穿越时空的甜,不仅连接着《兰亭集序》的笔墨春秋,更在唇齿间延续着临沂人对传统文化最温柔的守护。正如当地糕匠们的口头禅:"做好每块糕,就像在纸上写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