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扁肉燕:评话声中的舌尖乡愁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水城扁肉燕:评话声中的舌尖乡愁

清晨五点的泰州,凤城河雾气尚未散尽,老茶楼里已飘出三弦的叮咚声。评话先生醒木一拍,舌尖上的传奇随之展开——扁肉燕这道承载着水运文化与市井智慧的小吃,正随着跌宕的故事情节在蒸笼里苏醒。

千年水埠孕育的食养智慧

北宋时期泰州作为漕运枢纽,船工们发明了用猪后腿肉捶打成蓉、掺入藕粉制皮的扁肉燕。其名取自"吞舟之鱼"典故,寓意航行平安。这道小吃兼具高蛋白与易消化特性,藕粉制成的半透明燕皮能有效缓解水上生活的湿热滞气,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消化功能较弱的老人及成长发育期的儿童。当地民谚"三天不吃扁肉燕,两腿晃晃水波颤",道出了它在补充体力方面的妙用

去年深秋我在泰州老街调研时,七十三岁的陈师傅演示了传统制法。他双持梨木槌交替捶打肉块的动作,竟与窗外评话艺人的快板节奏暗合。"捶肉如说书,急缓要有度。"他边捶边解释,肉蓉要捶出胶质却保留纤维感,就像评话既要连贯又需留白。当肉蓉在青石板上摊成薄纱时,老先生突然用槌柄轻敲陶盆:"这道'醒肉板'好比说书的醒木,要让肉知道该凝神聚气了。"

六步成就舌尖上的非遗

1. 制燕皮:200克猪后腿肉去筋后捶打40分钟,分三次加入20克藕粉,直至肉蓉能在掌心透光。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捶打时垫上芭蕉叶可防粘增香。

2. 备馅料:五花肉末与虾茸按2:1混合,加入马蹄碎与姜汁顺时针搅打上劲。

3. 包制:将肉馅放在燕皮中心,用虎口收口时留出凤尾状的皱褶,这是泰州扁肉燕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标志

4. 定形:包好的肉燕在干淀粉中滚匀,静置10分钟让燕皮与馅料充分融合。

5. 蒸制:笼屉铺荷叶,水沸后中火蒸8分钟。某次我改用猛火导致燕皮破裂,才明白老师傅强调的"蒸如行舟,稳中求进"。

6. 浇汤:用鸡架与瑶柱熬制的清汤冲入碗中,撒上夜来香花瓣与炸米粒。

水城扁肉燕:评话声中的舌尖乡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水韵食俗的现代传承

在泰州评话《蟹鳜鲜》的段子里,常有扁肉燕担子穿街走巷的描写。这种小吃如今仍是早茶戏园的标配,演员在台上一口气连说四十句贯口,台下食客恰好吃完一笼扁肉燕。去年非遗节我目睹年轻人将扁肉燕做成"评话盲盒",每个蒸笼里藏着不同评话片段的二维码,传统食俗正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风味永续的秘诀

制作时需注意:燕皮厚度要如宣纸般保持在0.3毫米;蒸制时间超过10分钟会导致鲜味流失;冷藏的扁肉燕需用湿纱布覆盖以免龟裂。更关键的是,品尝时要配一盏泰州特产的禅茶,用茶香中和肉腥,这正是水城饮食文化中"浓淡相宜"的哲学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