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沙沟香油:流淌在中山记忆中的金色甘露
深秋时节,中山南朗镇飘荡着菊花的清冽香气。就在距离孙中山故居不到三公里的老作坊里,七十岁的陈伯正将焙炒过的芝麻倒入石磨。随着磨盘缓缓转动,琥珀色的油珠从石缝中渗出,空气中顿时弥漫开坚果般的焦香。这种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铜山沙沟香油,恰如中山这座城市的性格——在革新与传承的碰撞中,淬炼出独特的韵味。
时光淬炼的流动黄金
铜山沙沟香油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当时孙中山先生倡导"实业救国",南朗镇的油坊匠人受此启发,将传统芝麻油制作工艺与南洋带回的冷榨技术结合。因选用当地铜山种植的芝麻,并以沙沟村特有的红砂岩滤油,故得此名。这种香油富含维生素E、芝麻素、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润肠通便、延缓衰老的功效。特别适合体质虚弱者、产后妇女以及用脑过度的现代职场人。
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档案室里,保存着1912年的饮食记录,显示孙中山先生尤爱在蒸鱼上淋洒本地香油。而每年小榄菊花会的宴席上,用香油调制的菊花拌菜更是必备佳肴。这种金黄的液体早已超越调味品的范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味觉纽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传的淬炼之旅
去年深秋,我在南朗镇的"永香油坊"亲历了香油的制作。老师傅将传承三代的秘笈倾囊相授:首先要精选铜山丘陵地带的白芝麻,这些在沙质土壤中生长的芝麻颗粒饱满,含油量高达55%。
第二步焙炒是关键。师傅教我以杉木为燃料,用铸铁锅慢火翻炒20分钟。"看到芝麻变成枇杷色,听到噼啪声变稀疏就要起锅。"我按照指导不停翻动,仍因动作稍慢导致部分芝麻过焦。师傅说这就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经验——通过香气变化判断火候。
第三步的磨酱环节最考验功力。石磨转速需保持匀速,太快会产生苦味。当我亲手推动重达百斤的石磨时,才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真谛。磨出的芝麻酱要立即转入杉木桶中,以40℃温水搅拌,这是第四步的调浆。随后进行第五步墩油,分三次加入不同温度的山泉水,促使油酱分离。
最后将析出的原油倒入沙沟红砂岩缸中,经过七天的自然沉淀,第六步过滤后得到清澈透亮的成品。整个流程需要十五天,每百斤芝麻仅能榨出三十五斤香油,这正是其珍贵所在。
舌尖上的匠心传承
记得那次我尝试用新榨的香油拌制菊花馔。在孙中山故居旁的菊田里采摘的鲜菊,经香油浸润后,既保留了清雅花香,又增添了坚果香气。这种奇妙的味觉体验,让我理解了为何中山人总说"香油是菜的魂"。
保存香油需避光密封,避免使用金属容器。烹饪时应在菜肴起锅前淋入,高温久烹会破坏香气。每日食用量不宜超过25克,便溏者应酌减。如今机器榨油普及,但铜山沙沟仍保留着十二家古法油坊。这些匠人守着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
当夕阳掠过孙中山故居的琉璃瓦檐,老街巷里又飘起熟悉的油香。这缕穿越百年的香气,讲述着这片土地如何将历史熬成油,将文化磨成香,最终凝聚成瓶中流动的黄金。或许正如先生所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美好值得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