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阜宁大糕:丝绸之路上的一抹甜香记忆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南充,这座以丝绸与三国文化闻名的古城里,隐藏着一道传承千年的糕点——阜宁大糕。这道以糯米、芝麻、花生为主料的传统甜点,据传起源于明代漕运时期,往来商船在嘉陵江畔停靠时,船工们用当地产的糯米制成便于携带的干粮,后经匠人改良,逐渐演变成如今绵软香甜的精致茶点。其名"阜宁"二字,既取自"物阜民宁"的吉祥寓意,也暗合南充作为古代物资集散地的历史地位。
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阜宁大糕选用南充本地珍珠糯米为主料,配以汉源花椒粉、遂宁白芝麻等川北特产,形成独特的麻香回甘风味。中医典籍记载,这种搭配具有健脾暖胃、补充能量的功效,特别适合体虚者、孕妇及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食用。在湿冷的川东冬季,一块温润的大糕配着盖碗茶,既能驱散寒气,又能缓解疲劳。值得一提的是,大糕的甜味主要来自麦芽糖,升糖指数较低,使其成为糖尿病患者也能适量食用的传统甜品。
去年深秋,我在南充文峰街的老作坊里,跟着第七代传人李师傅学习制作大糕。当蒸笼揭开的瞬间,糯米与芝麻的香气裹着水雾扑面而来,那种温暖的甜香竟与隔壁丝绸博物馆飘来的桑叶清香奇妙地交融——这或许正是南充特有的味道记忆。
传统手艺的现代演绎
制作正宗的阜宁大糕需经历八道工序:首先将糯米浸泡三天,每日换水两次直至米粒轻捻即碎;接着用石磨将湿米磨成细腻的米浆,这个步骤决定了糕体最终的口感。第三步是将米浆倒入铺有纱布的竹屉,撒入用白酒浸泡过的芝麻花生碎;第四步需大火蒸制40分钟,待糕体呈半透明状时,迅速撒上花椒粉与橘皮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第五步的定型环节,我按照李师傅指导,将蒸好的糕体移至青石板上,覆盖桑皮纸后用重物压实——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让我吃了苦头。第一次实践时因压力不均,导致糕体边缘开裂,后来改用传统丝绳捆绑技法才得以解决。第六步待糕体完全冷却后,改刀成三指宽的长条;第七步用毛刷蘸取菜籽油轻拭表面;最后用竹炭烘烤12小时,直至表面泛起金黄光泽才算完成。
时光淬炼的饮食智慧
制作过程中有诸多细节需要注意:糯米必须选用当年新米,陈米会使糕体发硬;蒸制时要确保笼屉密封,避免水汽滴落影响成型;烘烤时竹炭需距糕体20公分,以防焦糊。保存时需用油纸包裹置于陶罐,这与南充丝绸的保存方法异曲同工——都是利用天然材料维持物品的最佳状态。
如今在南充的街头,仍能看到老师傅推着插有"阜宁"小旗的木车沿街叫卖。当游客们捧着这块承载着三国故事与丝绸记忆的糕点穿行在陈寿万卷楼前,仿佛正在完成一场古今对话。那些留在齿间的麻香与甘甜,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成为读懂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