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亭子间里的甘肃搓鱼子:一碗面里的乾坤

频道:菜品 日期: 浏览:6

上海亭子间里的甘肃搓鱼子:一碗面里的乾坤

深夜的上海石库门亭子间,窗外是梧桐树影摇曳,灶台上正升腾着西北的烟火气。在这方寸之地,我——一个既是厨师又是道士的异乡人,要用甘肃搓鱼子这道面食,为你调和四方水土。搓鱼子,这形似小鱼的面疙瘩,不仅是陇原大地的智慧结晶,更是一味能安神健脾的食疗良方

一碗有灵气的面食

搓鱼子选用高筋面粉为主料,配以羊肉、番茄、土豆等辅料,其性味平和,能入脾、胃二经。羊肉温中补虚,番茄生津止渴,土豆健脾和胃,三者与小麦相辅相成,形成补而不滞的格局。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久坐办公人群以及生活在湿重地区的人——比如上海这样临江靠海的城市,常食可化解湿邪,提升中气。记得去年梅雨季,一位被湿气所困的邻居连续食用搓鱼子一周后,舌苔厚腻的状况明显改善,这便是面食与食材配伍的妙处

在制作搓鱼子的过程中,我常想起道家“揉法自然”的理念。先取500克高筋面粉,徐徐加入250克淡盐水和面,盐分能激活面筋。当面粉在掌心间从絮状聚成团时,需要像练太极般匀速发力,直至达到“三光”境界:面光、手光、盆光。这个阶段最考验耐心,我曾为追求极致筋道,连续揉面四十分钟,直到额头沁出细汗,但成品入口的爽滑证明一切值得。

上海亭子间里的甘肃搓鱼子:一碗面里的乾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面团到小鱼的蜕变

醒发半小时后,将面团擀成一指厚的面饼,切成长条。取一条在掌心,以三分力七分巧的劲道搓动,让面条在指缝间翻滚成两头尖、中间鼓的小鱼状。这个动作暗合道家“刚柔并济”之理,用力过猛则面鱼断裂,力度不足则难以成形。初学时可先搓成细长条,再分段加工,熟练后便能如行云流水般一次成型。

接下来的煮制更见火候之道。待锅中清泉水沸腾如鱼眼,将面鱼倾入,用竹筷轻拨防止粘连。当搓鱼子浮起如群鱼戏水,点入半碗凉水,如此三沸三沉,方得筋道口感。与此同时,另起一锅爆香葱姜,下羊肉丁煸炒至金黄,加入番茄块与土豆条同炖。待汤汁浓稠时,将煮好的搓鱼子捞入锅中颠炒,让每一条“小鱼”都裹上琥珀色的酱汁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装盘时撒上香菜与蒜苗,翠绿的点缀让整道菜顿时生动起来。夹起一筷,面鱼在唇齿间弹跳,羊肉的醇厚、番茄的酸甜、土豆的绵密在口中交织,仿佛能听见陇原的风穿过麦浪。这种粗粮细作的智慧,恰似道家所言“大巧若拙”,最简单的形态往往承载最深厚的滋味

注意事项:和面时水温需控制在40℃以下,过热会破坏面筋;搓制前务必保证面团充分醒发,否则容易开裂;肠胃虚弱者可将羊肉替换为鸡肉,番茄适当减量。最后切记,美食如修行,心急不得,唯有沉心静气,方能成就这一碗天地调和的美味

关键词: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