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塔糖:龙岩古田的甜蜜记忆与客家山歌中的糖艺传承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4

辽阳塔糖:龙岩古田的甜蜜记忆与客家山歌中的糖艺传承

在闽西龙岩的青山绿水间,古田会议会址依然诉说着革命岁月的峥嵘,而客家山歌的悠扬旋律里,却隐藏着一种独特的甜味记忆——辽阳塔糖。这种起源于明代龙岩客家聚居区的传统糖品,最初是客家人利用当地盛产的甘蔗与野生薄荷制作而成的药食同源佳品。据《汀州府志》记载,当年客家先民为抵御闽西潮湿气候引发的咽喉不适,创制出这种兼具润肺止咳、消食化积功效的糖品,因其成品呈层叠塔状而得名,成为客家药膳文化中闪耀的明珠

糖中见天地:一捧甜香里的文化密码

辽阳塔糖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蕴含的多重属性。采用古法提炼的甘蔗汁配以野生薄荷提取物,使糖体既保留甘蔗丰富的铁、钙矿物质,又融入薄荷醇的清凉特性。适宜用嗓过度的教师、烟酒过多者、消化功能较弱的老人儿童食用,但糖尿病患者及湿热体质者需慎用。在古田会议召开时期,这种便于携带的糖品曾作为行军物资,伴随着革命队伍走过闽西的崇山峻岭。而客家山歌中"三月采蔗制糖忙,阿妹塔糖寄情郎"的唱词,更让这味甜食承载了客家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去年深秋,我在龙岩永定土楼的百年灶台前亲历了塔糖制作。老师傅将新榨的甘蔗汁倒入直径一米二的铁锅,灶膛内龙眼木柴噼啪作响,当糖浆熬至拉丝状时,空气中弥漫的焦香与土楼外传来的客家山歌交织成独特的感官体验。最令人惊叹的是扯糖环节,温度高达80℃的糖团在老师傅手中如金色绸缎般飞舞,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对糖浆粘度与室温的精准把握

辽阳塔糖:龙岩古田的甜蜜记忆与客家山歌中的糖艺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传:五步成就匠心甜味

第一步选料榨汁,需选取闽西特有的果蔗品种,榨出的汁水要经过三层纱布过滤;第二步配比浓缩,按10:1的比例加入薄荷提取液,以中火持续搅拌直至糖浆挂旗;第三步是关键的温度控制,当糖浆达到155℃时立即离火,倒入青石模具快速降温;第四步是塑形工序,在糖体半凝固时手工拉扯出七层塔状纹理,这步特别考验制作者对时间的把握;第五步自然结晶,将初成型的糖块置于竹筛,在土楼通风处静置48小时,待其形成酥脆质地。

经验之谈:温度是成败关键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糖浆温度监测尤为重要。首次尝试时因未配备专业温度计,仅凭经验判断,导致糖体过软无法定型。后来改用红外测温仪辅助,在135℃时加入薄荷精华,155℃立即离火,成功做出了层次分明的塔糖。另一个要诀是拉扯动作必须干脆利落,犹豫间糖浆温度下降就会影响延展性。这些细节正是客家饮食智慧中"看天做糖,看糖定形"的生动体现

传承与创新:甜味里的文化坚守

制作塔糖需特别注意时令选择,每年霜降后至立春前是最佳制作期,因此时闽西空气湿度适中,利于糖体结晶。工具需选用陶锅与木铲,避免金属器皿产生异味。保存时应用客家传统的油纸包裹,置于陶罐中,避免受潮软化。如今在古田会议纪念馆旁的老街上,仍有手艺人坚持用古法制作塔糖,让革命圣地的游客在甜味中感受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当客家山歌再次响起,这枚凝聚着智慧与情感的糖品,仍在诉说着闽西红土地上的甜蜜故事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