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南昌古城的酥香记忆
清晨六点的南昌老街,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面粉与芝麻的焦香,将滕王阁的飞檐翘角氤氲成水墨画般的朦胧。在这座以豫章书院传承文脉、以滕王阁彰显气韵的古城里,黄桥烧饼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唤醒城市的味觉记忆。这种看似寻常的街头小吃,实则承载着跨越时空的饮食智慧。
千年酥香的源流
黄桥烧饼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唐时期,当时南昌作为南方重要都会,其面点技艺已臻成熟。传说豫章书院的学子赶考前,总会揣上几个耐存放的烧饼充饥。这种用面酵烤制的饼食不仅易消化,更能快速补充能量,其温中养胃的特性尤其适合体弱的读书人。发展到现代,黄桥烧饼已成为南昌人早餐桌上的常客,酥脆的外皮与咸甜交融的内馅,既能满足味蕾享受,又兼具便携耐储的实用价值,特别适合学生、上班族及牙口欠佳的老年人。
去年深秋在南昌采风时,我特意拜访了滕王阁旁的老字号饼铺。看着老师傅将面团抻拉成纸般薄透却丝毫不破,突然领悟到《滕王阁序》中“气凌彭泽之樽”的豪情,原来也能蕴藏在这方寸面团之间。当第一炉烧饼出炉时,金黄的饼身上爆裂出的芝麻如同星斗洒落,恰似“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在食物上的具象呈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制的技艺
要复刻这道传统美味,需严格遵循八个关键步骤:首先配制水油皮(中筋面粉150克、猪油50克、温水70毫升)和油酥(低筋面粉100克、猪油55克),两者软硬度需完全一致。接着将水油皮包裹油酥,用擀面杖三折三次形成均匀层次,这个环节的力度把握至关重要——过轻则层次不显,过重会压断油层。随后将面皮卷成筒状分剂,每个剂子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片。
在调制肉馅时,我发现肥瘦3:7的猪前腿肉最宜,佐以炒香的芝麻碎、椒盐及少许糖提鲜。包制时需用虎口匀速收口,确保封口处厚度与其他部位一致。最后刷两遍蛋液,撒满脱皮白芝麻,放入预热200℃的烤箱先烤15分钟,再转180℃烤至表面棕黄。
记得初次尝试时,我因追求极致薄皮导致多处破酥,老师傅笑着指点:“豫章书院的门槛要一步步迈,面皮也要一层层擀。”原来制作烧饼与求学同理,都需要循序渐进的沉淀。后来调整手法,在每次擀制前让面团醒发充分,终于烤出理想中“千层飞酥”的形态。
匠心独运的诀窍
制作过程中有三大要点值得注意:猪油必须使用新鲜熬制的,现熬猪油特有的乳浊性能让酥层更分明;擀制时需始终保持同一方向,逆向操作会破坏面筋网络;烤制中途切忌开炉,骤降的温度会导致饼身塌陷。若想追求更健康的风味,可将猪油替换为牛油果油,但需相应增加10%的用量以补偿起酥性。
当热腾腾的烧饼捧在手中,轻轻一掰,簌簌落下的饼屑仿佛千年豫章文化的碎金。这份穿越时空的酥香,不仅记录了赣江之滨的饮食密码,更延续着王勃笔下“物华天宝”的骄傲。下次造访南昌,除了登临滕王阁远眺长天秋水,不妨循着芝麻的焦香,在寻常巷陌里寻找这份最能代表城市温度的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