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煎饼:黄海之滨的舌尖记忆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赣榆煎饼:黄海之滨的舌尖记忆

清晨五点的赣榆老街,石板上还凝着露水,巷口煎饼摊升腾的雾气却已裹挟着麦香弥漫开来。这种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料,在鏊子上快速烙制的薄饼,不仅是连云港赣榆区的早餐主角,更是一部记录着黄海渔耕文明的活态史书。据《赣榆县志》记载,煎饼技艺可追溯至明代屯兵时期,便携耐储的特性使其成为戍边将士的干粮,而后逐渐演变为渔民出海必备的"航海饼"——用油纸包裹的煎饼能在潮湿船舱保存半月,搭配咸鱼虾酱便是征服风浪的能量来源

山海滋养的饮食智慧

赣榆煎饼的独特在于其因地制宜的食材配比。临海地区采用小麦混合玉米面,增添粗纤维的同时提升饱腹感;近山村落则掺入高粱、地瓜干,赋予饼皮天然甜味。这种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黄金配比,使煎饼兼具快速供能和持续释能的双重功效,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学生及控糖人群。当地渔民至今保留着"三张煎饼一壶酒,敢在浪尖走半夜"的俗谚,而现代营养学检测证实,每百克传统赣榆煎饼含膳食纤维达6.2克,是普通面包的3倍以上。

赣榆煎饼:黄海之滨的舌尖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鏊子上的时光淬炼

制作正宗赣榆煎饼如同进行一场食材与火候的对话。去年深秋在赣榆采风时,我跟随73岁的非遗传承人王秀英体验了整套工艺。首先需将小麦、玉米、黄豆按5:3:2比例浸泡12小时,用石磨磨成能挂勺的糊状——这正是机械研磨无法复刻的关键,石磨低速旋转产生的热量不会破坏谷物酶活性。第二步"醒糊"需在陶缸内静置3小时,待自然发酵产生细微气泡。

当手掌悬在鏊子上方感受到灼热气流时,便到了最具仪式感的第三步。用竹耙舀起面糊沿鏊心画圆,在180℃高温下面糊瞬间凝结成网,我初次尝试时因动作稍慢,边缘出现了焦斑。王奶奶笑着示范:"要像给月亮描边,手腕转圈不能停。"待饼边自动翘起,用黄檀木铲迅速揭起,透光的饼皮在晨光中泛起琥珀色光泽。最后将煎饼叠成扇形装入竹篓,用湿布覆盖保持柔韧。

唇齿间的文化密码

在赣榆人的饮食哲学中,煎饼从来不是孤独的存在。卷上清炒豆芽配青椒丝,是农耕文明的质朴;裹着油炸小黄鱼佐虾皮,则是海洋文化的鲜香。这种兼容并蓄的特质,恰与同处北纬34°的云南玉溪形成奇妙呼应。当聂耳在《义勇军进行曲》中谱写"我们万众一心"时,他的故乡玉溪正用红塔山下的烟叶编织另一种地域记忆。虽相隔千里,但赣榆煎饼的麦香与红塔山烟草原香,同样承载着土地赋予的文化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厨房革新传统时需把握分寸。用电饼铛替代鏊子时,建议预热温度调至200℃,烙制时间控制在40秒内;若追求脆爽口感,可在面糊中加入5%的糯米粉,但糖尿病患者应慎用。存放时切记不可冷藏,用干荷叶包裹置于阴凉处,方能保留那份穿越百年的韧劲与甘甜。

当最后一张煎饼离开鏊子,朝阳正好跃过东海的波涛。这片薄不过毫米的饼皮,卷起的是黄海的潮汐、云台山的晨雾,更是无数赣榆人用双手揉进面粉里的人生百味。在机器煎饼充斥市场的今天,那些仍在老巷里坚持古法的鏊子,正用吱呀作响的转动声,为疾驰的时代保留着最本真的温度计量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