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眼炸糕:儋州街头的黄金旋涡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儋州东坡书院的琉璃瓦时,古城街巷已飘起阵阵油香。这种用糯米包裹椰丝在热油中旋转成金黄色的螺旋状炸糕,不仅是海南西部最具代表性的早餐之一,更承载着苏东坡谪居儋州时留下的饮食智慧。据《儋州志》记载,北宋绍圣年间,东坡先生见当地百姓以单一椰肉为食,便指导他们将糯米浸泡后磨浆,裹入椰丝制成环状米糕,经油炸后外酥内糯,因形似人耳、中心空洞如眼,得名"耳朵眼炸糕"。
千年传承的养生密码
这种采用热带糯米与椰子为原料的小吃,兼具补中益气与生津润燥之效。糯米性温,能健脾暖胃;椰丝富含月桂酸,具抗菌特性;经适度油炸后更易消化,特别适合体虚乏力者与生长发育期儿童。在湿度高达85%的儋州,这种温润的热带甜品能有效缓解暑湿带来的食欲不振。去年端午在儋州调研时,我见调声队老艺人每日清晨必食两枚炸糕,八十高龄仍能连续演唱三小时儋州调声,他笑称这是"东坡先生留下的元气密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金旋涡的诞生秘笈
要复刻这道千年美味,需严格遵循六道工序。首先将儋州山兰糯米浸泡六小时,这个等待过程中,我习惯去东坡书院散步——正如三年前在中和镇跟黄嬷学习时她强调的:"让糯米吸饱书院井水的灵气"。第二步将泡发的糯米用石磨研磨成浆,传统做法需控制米浆稠度在勺背能挂住薄层为佳。第三步将新鲜椰肉切丝,拌入蔗糖与炒香芝麻,正宗的儋州配方会加入少许盐渍陈皮平衡甜腻。
最关键的是第四步成型:取适量米浆在掌心摊平,填入椰丝馅料后收口搓圆,再用拇指在中心巧妙旋出空洞。这个动作需要三年才能练就——我初学时总将孔洞挤破,后来发现保持手掌45度倾斜,配合顺时针旋转手腕才能形成完美的"耳朵眼"。第五步将成型的糕坯放入160℃花生油中,用长竹筷轻轻拨动使其在油锅中自然旋转,待表面泛起琥珀色细泡立即翻面。最后炸至通体金黄时,用漏勺顺着炸糕的螺旋纹路捞起,这样才能形成标志性的酥脆螺纹。
唇齿间的文化记忆
刚出锅的炸糕宜配鹧鸪茶解腻,咬破酥壳的瞬间,椰丝的清甜与糯米的软糯在口中形成奇妙层次。2022年我在调声文化节担任美食评委时发现,优秀表演者食用炸糕后会特意保留唇边碎屑,认为这能增强演唱时的共鸣——虽无科学依据,却折射出饮食与民间艺术的深度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油炸过程需全程中火,油温过高会导致外焦内生,过低则会使炸糕过度吸油。另需选用存放半年的陈米,新糯米所含支链淀粉过多易导致成型困难。
当夕阳为东坡书院的门楣镀金时,街头巷尾的炸糕摊前又排起长队。这道穿越千年的小吃,不仅延续着苏东坡"食养结合"的智慧,更随着儋州调声的韵律,在每一个清晨用金黄旋涡唤醒古城记忆。正如当地歌谣所唱:"书院晨钟绕梁时,耳窝藏着蜜丝甜",这小小的炸糕空洞里,盛满的不仅是椰丝馅料,更是琼西人民对生活的炽热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