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泗阳穿城大饼:一方石砚烙出的岁月醇香
在肇庆星湖摩崖石刻的斑驳倒影中,端砚的墨香与食物的焦香奇妙交织。泗阳穿城大饼虽非岭南原生,却在西江流域完成了文化转译——其原型可追溯至明代漕运时期,由淮安泗阳的船工沿大运河南传。当黄河流域的面食技艺遇见粤北山区的竹篁雾气,竟在端州老街上演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味觉对话。这块直径逾尺的烙饼,最初是码头劳工抵御潮湿的储能食品,如今已成为早茶桌上与裹蒸粽争艳的碳水明珠。
古法新传的饮食智慧
穿城大饼的养生之道藏在食材配比间。发酵面团产生的乳酸菌能调和岭南湿热气候引发的脾胃不和,表层芝麻与内里椒盐形成"外宣内敛"的食补逻辑。去年秋分在宋城墙下采访老铺时,九十岁的陈师傅撩起布帘让我看发酵缸:"温度要像端砚呵气成雾,时间要如星岩石刻计更漏。"这种需要感知天地呼吸的制作哲学,让大饼成为学生、体力劳动者及湿气重人群的优选干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石火交融的锻造之术
第三年跟踪记录肇庆非遗美食时,我终于在灶台前系上了围裙。老字号"望湖饼铺"的传承人递来檀木擀面杖时叮嘱:"力道要像刻端砚的工匠,三分力在腕,七分意在心。"
第一步的面团醒发需把握粤北特有的湿度:中筋面粉500克配260克温水,加入米酒替代的酵母水。当我在陶盆里揉面时,突然理解为何老师傅坚持用星湖边的陈年陶缸——其微孔结构能模拟船工们沿用的泗阳土陶,使面团在发酵中呼吸着七星岩的晨雾。
第二步的叠层技法暗合端砚雕刻的"浅浮雕"工艺。在涂抹由五香粉、淮盐调制的油酥时,必须保持0.3厘米的均匀厚度。我学着将面团卷成螺钿状,却总在第七圈时破酥。老师傅笑着夺过擀面杖:"摩崖石刻的匠人从不起重稿,手腕要有星湖涟漪的韵律。"
当烙制进行到第五分钟,饼皮开始呈现端砚特有的"鳝鱼黄"纹路。我按指导将铁锅倾斜45度,让边缘受热均匀如砚台打磨。出锅前刷上的野生蜂蜜与白芝麻,恰似给星湖摩崖石刻镀上夕晖。
时空交织的味觉密码
成功的穿城大饼应当具备三重境界:触之如端砚抚手生温,闻之似松涛混着墨香,食时若观星湖月影分层。去年冬至市集上,我制作的第七版大饼虽未达"砚台纹理"标准,却意外获得归国侨胞的青睐——他们从焦脆的饼边尝出了与古巴糖相似的风味记忆。
注意事项需用朱砂笔题在厨房梁上:其一忌用精制面粉,失去粗粝口感就没了对抗湿气的功效;其二翻饼时机要如摩崖拓片,早则生晚则焦;其三储存时需仿端砚养护,以棉布包裹置于陶瓮,借七星岩地气保持酥软。
当最后一块试验品被装进端砚造型的礼盒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是食物传承,更是一场跨越地理的文明对话。泗阳穿城大饼在肇庆的演变,恰如星湖水面倒映的摩崖石刻——北方的面食基因被岭南的雨露重新雕琢,最终在端砚文化的浸润中,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饮食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