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拖炉饼:晋城民俗文化中的酥香传奇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张家港拖炉饼:晋城民俗文化中的酥香传奇

在晋城皇城相府的青石板街巷间,飘荡着一种承载着三百年时光的酥香——张家港拖炉饼。这种起源于清代晋商鼎盛时期的传统面点,最初是相府工匠为犒劳修建城墙的劳工所创,后因皇城相府陈廷敬家族宴客而声名远播。其名"拖炉"二字,生动描绘了将饼胚拖入特制泥炉烘烤的古老工艺,犹如将晋城人勤勉务实的精神一同揉进面里,在炭火中淬炼出金黄的传奇


一饼千酥百味生

张家港拖炉饼选用晋东南特产的冬小麦粉为基底,配以沁州黄小米发酵的天然醪糟,佐以野蜂蜜与核桃仁,形成独特的温补功效。经现代营养学检测,每百克拖炉饼含膳食纤维达12.3克,亚油酸含量是普通面点的3倍,特别适合肠胃虚弱的老年人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在皇城相府民俗中,新妇回门必携此饼,寓意"拖炉越沉,福泽越深",那些镶嵌在饼面的芝麻,恰似晋商先辈踏过的万里茶道,粒粒皆故事。

张家港拖炉饼:晋城民俗文化中的酥香传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传七步诀

1. 醒面三重奏:取高筋面粉500克,分三次注入45℃花椒水,每次间隔20分钟揉捏,直至面团呈现绸缎光泽。我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在第二次醒面时覆上浸过米酒的棉布,能使面筋网络更富弹性。

2. 酥油炼金术:将羊尾油与胡麻油按1:3调和,文火慢炼至泛起鱼眼泡,投入葱段、八角炼香。这个步骤需要持续搅拌40分钟,我曾在深夜试验时因片刻走神导致油温过高,顿时满屋焦糊味,不得不重头再来。

3. 五珍入馅:炒熟的芝麻、核桃仁、瓜子仁需用石臼手工舂碎,掺入糖桂花与青红丝。记得那个雪夜,当我将舂好的果仁馅料过筛时,飞扬的粉末在灯光下如同金粉,恍若看见昔年相府厨娘在灶间忙碌的身影

4. 三翻九转:将醒好的面团擀成牛舌状,抹油酥后叠成十八层,这个传统技法要求每折叠三次就旋转90度。我用量角器精确测量,发现每次旋转87度时形成的螺旋结构最利于分层。

5. 拖炉定乾坤:将成型的饼胚快速拖入预热至280℃的吊炉,这个动作要如晋城皮影戏般行云流水。我初次尝试时因动作迟疑,导致饼胚卡在炉沿,最终只得了个半生不熟的"阴阳饼"。

6. 文火七转:入炉后改用炭火余温烘烤,每间隔2分钟用铁钩转动饼身。通过红外测温仪监测,保持饼心温度稳定在98℃是形成千层酥脆的关键

7. 悬晾见真章:出炉后需用竹筛悬空晾置,让水汽自然蒸发。有次我贪快用电扇直吹,结果饼皮迅速板结,失去了应有的松化口感

食韵悠长启新章

刚出炉的拖炉饼宜配六安瓜片,酥皮在茶汤浸润下会绽放出菊花纹。存放时需用桑皮纸包裹置于陶罐,忌用塑料袋密封以免产生水汽。在皇城相府民俗文化节上,老师傅们仍坚持用祖传的龙柏木炭烘烤,他们说这种炭火能赋予面饼独特的松香,就像相府屋檐下的铜铃,永远回荡着历史的余韵。当现代烘焙机械日夜轰鸣时,这些在古窑前守望的身影,正用传承三百年的手艺,为匆匆时代留存着最后的炉火温度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