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煎饼:一张饼里的山海相逢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赣榆煎饼:一张饼里的山海相逢

清晨五点的赣榆老街,石板上还凝着露水,巷口煎饼摊升腾的雾气却已裹住了第一缕晨光。铁鏊子与竹刮子碰撞的清脆声响,如同这座滨海小城的晨钟。当面粉与杂粮在高温鏊面上交融的瞬间,山海之间的千年故事便在这直径半米的圆融中徐徐展开。

山海孕育的饮食智慧

赣榆煎饼的源起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作为连云港的滨海城区,赣榆自古是盐漕要冲,渔民出海需耐储存的干粮,盐工劳作要抗饥渴的口粮。智慧的当地人将小麦、玉米、豆类等七种粮食混合研磨,在炽热的铁鏊上烫出薄如蝉翼的饼皮。这种高纤维、低热量的主食既便于携带,又能快速补充能量,其富含的B族维生素更能缓解沿海地区常见的湿热不适

历经千年演变,如今的赣榆煎饼已发展出二十余种品类:渔民偏爱的紫菜煎饼能在远航时补充碘元素;矿工选择的荞麦煎饼有助于粉尘清理;为体弱者特制的鸡蛋煎饼更易消化吸收。这张看似朴素的薄饼,实则是当地人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结晶。

赣榆煎饼:一张饼里的山海相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指尖上的匠心传承

制作地道的赣榆煎饼如同完成一件艺术品。首先需精选当年产的小麦、玉米、黄豆按5:3:2配比,佐以少量高粱与小米。粮食需经过三洗三泡——在清水中揉搓漂洗三次,再浸泡六小时直至微微发胀。磨浆是关键环节,石磨转速需保持匀速,流出如绸缎般顺滑的浆液

在我亲手尝试时,最难掌控的是摊饼力道。左手舀起一勺面浆,落在预热至180℃的铁鏊上,右手持竹刮子自内向外螺旋推开。力度稍重便会出现破洞,稍轻则厚度不均。经过七次失败后,终于领悟到老师傅说的“腕松指紧”的要领——当竹刮子在鏊面划出完美的圆,面浆在五秒内由乳白转为微黄,边缘自然卷起时,那种成就感堪比完成一幅书法杰作。

接下来的翻焙见功力:用薄竹片探入饼皮下方,手腕轻抖将整张饼抛向空中,在它翻转的瞬间稳稳接住。经过三翻三焙的煎饼会呈现均匀的焦糖色斑点,散发出复合粮香。刚出炉的煎饼柔韧可折叠,冷却后则脆如苏打饼干,这种奇特的物理变化让它在不同状态下都能呈现绝佳口感。

端砚星湖间的美食对话

有趣的是,四百公里外的肇庆端砚与星湖摩崖石刻,竟与这小小煎饼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端砚制作需历经采石、维料、雕刻等十余道工序,与煎饼的七步工艺同样讲究精益求精;星湖摩崖上历代文人题刻的保存,离不开当地特产的米浆粘贴技术——这种用大米熬制的天然粘剂,与煎饼面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更深刻的是,端砚承载的书写文化与煎饼记录的饮食文化,都是中华文明最接地气的传承。当文人在端砚上磨墨挥毫,渔妇在鏊子上摊制煎饼,两种看似不相干的行为,实则都在进行着文化的创造与延续。

至简至美的生活哲学

食用赣榆煎饼最地道的方式是搭配当地产的虾酱、凉拌海蜇,佐以一根大葱。将配料卷入饼中,咬下的瞬间,杂粮的醇香、海鲜的咸鲜、蔬菜的清爽在口腔中奏响三重奏。冷却的煎饼还可掰碎入汤,或油炸成脆片,展现其百变魅力。

保存煎饼需注意避潮防虫,最好悬挂于通风处。若发现饼皮回软,只需在火上稍加烘烤即可恢复酥脆。对于初次尝试者,建议从混合面煎饼开始,逐步体验纯粮煎饼的原始风味

这张凝聚着山海精华的薄饼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文化传承,往往就藏在我们最日常的一餐一饭间。当现代人不断追寻新奇美食时,赣榆煎饼依然在铁鏊上唱着千年不变的歌谣,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属于中国人的味觉记忆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