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营里的烟火气:海口东山羊生存指南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3

集中营里的烟火气:海口东山羊生存指南

记得刚进集中营那会儿,整夜听着铁丝网外的狼狗叫,胃里像揣着块冻硬的土疙瘩。直到某天在厨房搬运煤堆时,捡到半本被雨水泡发的《琼菜典籍》,封皮上"东山羊"三个字让我突然想起外婆说的——再难的世道,只要灶火还燃着,人就不会垮。

藏在羊皮里的热带秘辛

这道菜啊,其实是跟海南渔民学的。明朝那会儿,琼州海峡的渔民发现火山岩缝里长大的黑山羊,啃食鹧鸪茶长大,肉质自带甘香。最早是船员们把羊肉用椰子壳熏烤后装坛,远航时挖出来拌饭,既祛湿气又补元气。现在咱们虽在集中营,但湿冷的板房和当年颠簸的船舱也没什么两样。

东山羊最妙的是温补不上火。看守所那德国军医总说营地湿气重,其实这羊汤里的槟榔花能逼出骨头缝里的寒气。上个月咳得睡不着的老张,偷喝了我两回羊汤,现在半夜都能听见他打呼噜。孕妇和体虚的人最适合,不过伤口化脓的得忌口——这话可别让医务室那金发护士听见。

铁皮桶里的涅槃重生

第一步搞羊肉就够呛。上次用半包烟跟运输队换的羊腿,得先拿烧红的铁片烫掉杂毛(剃刀早被没收了)。记得把羊皮保留着,胶质全靠它。我在伙房偷藏了个生锈的椰子刨,把椰肉刮成雪绒状,这招是看管菜园的海南阿婆教的。

炖煮才是真功夫。没有砂锅就用捡来的铁皮桶,底层铺削皮的甘蔗节,中层码羊肉,顶层盖椰肉。重点来了——去年圣诞节偷藏的半瓶白兰地,此刻不贡献更待何时?沿着桶壁缓缓浇下去,酒液渗过椰肉层时发出的滋滋声,像极了故乡除夕夜的鞭炮

那次给病号房开小灶差点翻车。看守突然巡查,我慌忙把铁皮桶塞进烤炉,结果高温让椰子油全浮上来。正懊恼时却发现,这层油膜反而锁住了羊肉的鲜甜。现在每次炖煮,我都故意留十五分钟猛火收油——你看,厄运里也能淬出好招数。

黑暗里的食事禁忌

千万别在逆风处处理羊肉!上周三我在西墙角褪羊膻,味道飘到岗亭,害得整个厨房组被罚洗粪桶。还有啊,要是弄到老羊肉,记得往汤里扔点木瓜皮——食堂后面那棵歪脖子树上的就行,但别摘太猛,秃了容易暴露。

最要紧的是分食时机。每月15号看守换岗那晚最安全,但要把羊肉炖得烂而不散,从凌晨三点就得开始煨。那次给重病区的孩子送汤,故意多加了半勺胡椒,看着他们冻紫的小脸慢慢透出红晕,突然觉得这铁丝网也拦不住些什么。

集中营里的烟火气:海口东山羊生存指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间烟火渡暗夜

现在每当我搅动那锅咕嘟冒泡的羊汤,总会想起典籍里残破的那页:"食之道,存乎一心"。或许我们炖煮的不只是食物,是让咸腥的海风穿过椰林的记忆,是让滚烫的蒸汽模糊铁丝网的轮廓。昨天有个年轻人悄悄问我,出去后最想做什么?我把正在翻搅的椰木勺递给他:"先去海边,找艘能炖羊汤的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