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汇通面:在剧院后台煮一碗流动的乡愁
你们知道吗?在咸阳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夜宵江湖——汇通夜市。整条街只卖一种面,就叫汇通面。我第一次听说时都乐了,这不就跟我们舞蹈团似的,台上跳的都是同一支舞,但每个演员的呼吸节奏都不一样。这面啊,原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给咸阳纺织厂夜班工人充饥的吃食,工人们从"汇通商厦"下班涌向摊贩,时间长了就把这种臊子干拌面叫成了汇通面。现在纺织厂早没了,可这面却成了咸阳人夜生活的图腾。
说来神奇,这面特别适合我们这些搞表演的。手工面筋道顶饿,肉臊子补充蛋白质,最妙的是油泼辣子里藏着秘密——三十多种香料磨成的粉,吃完不会烧心也不会满身蒜味儿,上台前吃都不用担心气息不稳。去年巡演到咸阳,我在剧院后台试过用电磁炉复刻,给刚跳完《丝路花雨》的舞者们当宵夜。那个演波斯商人的小伙子连吃两碗,抹着嘴说比卸妆还解乏。
后台紧急版汇通面教程
第一步:先对付肉臊子。肥瘦3:7的猪肉末最香,但后台条件有限时我用过牛肉末替代。热锅凉油扔八角,等闻到香料味了就把肉末倒进去煸炒。重点是要炒到肉粒分明,像敦煌壁画里飞天的飘带那样散开才对。
第二步:调味是关键。料酒沿着锅边"刺啦"一声浇下去,接着是生抽老抽2:1的比例。这时候整个后台都是酱香味,经常有换好装的舞蹈演员扒着门框探头。记得要加勺咸阳本地产的陈醋,这是灵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另起锅煮面。手工扯面最好,但赶场时我用过挂面救急。煮面水要像黄河水那样宽,滚开时下面条,中间点三次凉水——这节奏像不像舞蹈里的三拍子?第一次点水后面条浮起,第二次后面条舒展,第三次后刚好筋道。
第四步:准备复合辣子。陕西线椒面和白芝麻用热油泼香,但我会偷偷加勺演出前喝剩的普洱茶汤,这样辣味更醇厚。某次即兴发挥时,还把道具用的干桂花撒了点进去,没想到意外地解腻。
第五步:摆盘要有仪式感。捞面不能太干,带点面汤铺在碗底,像铺开舞蹈教室的防滑垫。先浇两勺肉臊子,再淋辣油,最后撒上切得细细的韭菜段。韭菜可不能提前拌进去,得让吃的人自己动手,看翠绿的韭菜在热面上慢慢蔫软,特别治愈。
那些在灶台前跳动的注意事项
肉臊子可以提前多做些,装在保温杯里带去剧场,能保存三天。有次去山区巡演,舞蹈演员们冻得直哆嗦,我掏出存了三天的肉臊子煮面,大伙儿都说这是比暖宝宝还管用的存在。煮面时间要跟着演员的体力状态调整——跳完芭蕾舞剧的需要软些,刚结束现代舞演出的可以保留嚼劲。最要紧的是蒜汁,白天公演前绝对不能放,除非你的舞伴对蒜味有特殊爱好。
现在这面成了我们巡演团的暗号。每到新剧场,只要听见我在后台"哐哐"剁肉臊子,演员们就知道今晚又能吃到那碗带着秦腔韵味的面了。其实食物和舞蹈很像,都要在规矩里找自由。就像汇通面,看似千摊一味,但每个摊主的辣子配方都藏着不同的故事。下次你们要是路过咸阳,记得去汇通夜市转转,看看那碗曾经抚慰过纺织女工的面条,如今是怎样继续温暖着每个深夜赶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