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贤岳灾址做一碗暖心客家酿豆腐
朋友啊,你要是来过普贤岳灾址这片地方,就知道为什么我非要在这儿支起大锅做客家酿豆腐了。当年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灰扑扑的山体,现在长出了细碎的野草,风吹过来时总带着点凉意。这种时候,最需要一碗热腾腾、饱含肉馅的酿豆腐——这菜啊,蛋白质丰富又好消化,豆腐补钙,肉馅补气,热汤还能暖身子,特别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人、长身体的孩子,还有像我们这种在野外干活的人。
备料这事儿得讲究
做这道菜,你得准备三板豆腐(老豆腐最合适,不容易煮散)、半斤猪前腿肉(三分肥七分瘦最好)、干香菇五六朵、虾米一小把。调味料简单:生抽、胡椒粉、薯粉和盐就行。在灾址这种地方干活,我习惯提前把香菇虾米用温水泡上,等它们舒展开的工夫,正好能去周边捡些干树枝当柴火。
记得去年冬天在这儿帮灾民搭临时灶台,有个老婆婆看我手忙脚乱地剁肉馅,她慢悠悠地说:"后生仔,肉要剁得细,但要留些颗粒感,像山路上那些小石子似的。"这话我记到现在——太碎的肉馅反而没嚼头。后来每次剁馅,我都故意留些小肉粒,咬下去果然更有滋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跟着这五步热乎出锅
第一步调馅儿:把泡发的香菇虾米切碎,和肉糜混在一起,加生抽、胡椒粉和少许薯粉,顺着同一方向搅到起胶。这时候肉馅会微微发黏,像能粘住手指似的就对了。
第二步酿豆腐:把豆腐切成麻将块,中间用筷子戳个洞,小心别捅穿底。指腹沾点薯粉水,在豆腐洞里抹一圈,这招能防止肉馅脱落——这可是我在灾址做饭悟出的土法子。
第三步煎豆腐:大铁锅烧热后下油,把酿肉的那面朝下煎到金黄。火山石垒的灶台火候不稳,得不停转动锅子。等闻到焦香味时,酿豆腐就像镀了金边的砖块。
第四步焖煮:加温水刚没过豆腐,扔两段葱白,淋一圈生抽。盖上木锅盖焖十分钟,让豆腐吸饱汤汁。这时候整个灾址都会飘着混着豆香肉香的热气。
最后勾芡收汁:撒一把青蒜苗,用薯粉水勾个薄芡。汤汁变得亮晶晶的,能妥帖地裹住每块豆腐。
注意事项要记牢
在野外做这道菜,最怕豆腐变质。要是闻到酸味千万别将就。煎豆腐时油温要够,不然肉馅容易掉出来。给老人孩子吃的话,肉馅可以剁得更细些,焖煮时间延长五分钟,豆腐会更软烂。最后别忘了,吃完要把灶坑彻底熄灭——在灾址做饭,安全比味道更重要。
锅里的热气模糊了远处的火山遗迹。我给志愿者们每人盛上一碗,看他们蹲在碎石堆上吃得额头冒汗。原来食物真的能抚平些什么,就像这片土地,虽然受过伤,但总能重新长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