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钟水饺:滕王阁下的舌尖传奇
说起南昌美食,钟水饺绝对是个绕不开的招牌。别看它现在满大街都能吃到,这道小吃可是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开始在南昌街头飘香了。最早是个姓钟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卖,因为用料实在、调味独特,慢慢就打响了名号。钟水饺的"钟"字就是这么来的,可不是因为馅料里放了钟乳石什么的!
在湿气比较重的南昌,钟水饺其实还挺养生的。饺子皮用的是高筋面粉,容易消化;馅料里的猪肉富含蛋白质,再加上生姜、葱白这些温中散寒的配料,特别适合体质偏寒的人或者秋冬季节吃。我有个在南昌住了二十年的朋友就说,冬天来碗热乎乎的钟水饺,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暖和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复刻地道钟水饺>
去年我在南昌滕王阁附近住了半个月,特意跟当地一位做了三十年水饺的老师傅学了手艺。回家后经过十几次尝试,总算摸到了点门道。首先要准备500克前腿肉(肥瘦三七开最合适)、800克高筋面粉、生姜末、葱白花,还有南昌特有的赣式酱油和麻油。
第一步是和面。这可是个技术活!面粉要分三次加水,每次加水后都要用力揉搓。老师傅教了个诀窍:揉到面团能拉出薄膜才算到位。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太着急,没揉够时间,结果煮出来的饺子破了好几个。
第二步调馅更讲究。肉馅要顺着同一个方向搅拌,分三次打入半碗葱姜水,这样肉馅才会鲜嫩多汁。记得加一勺赣式酱油,这是南昌风味的灵魂所在。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忘了这个,味道就差了点意思。
第三步是擀皮。要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剂子。用中间厚边缘薄的擀面杖手法,这样包出来的饺子不容易破底。我在家试过用玻璃瓶代替擀面杖,效果居然也不错。
包饺子可是个治愈的过程!取适量肉馅放在皮中央,对折后先捏紧中间,再从两边往中间打褶。标准的钟水饺应该有8-10个褶子,形状像个月牙弯。刚开始我包得歪歪扭扭的,现在闭着眼睛都能包出漂亮的月牙饺。
煮饺子要等水大开后下锅,点三次凉水。看到饺子全都浮起来,肚子鼓鼓的就熟了。捞饺子也有讲究,要用漏勺顺着锅边捞,这样不容易破皮。
最后一步是调酱汁:两勺赣式酱油、一勺陈醋、半勺麻油,再来点蒜泥和葱花。地道的吃法是要把饺子在酱汁里滚一圈,让每个褶皱都沾满酱汁。
藏在饺子里的南昌记忆>
在南昌做瓷板画的老师傅告诉我,钟水饺的褶皱其实和滕王阁的飞檐翘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南昌人审美趣味的体现。确实,看着一盘月牙状的饺子,再想想滕王阁那"层峦耸翠,飞阁流丹"的景致,还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有几点要特别注意:和面时水温要控制在30度左右,太热会把面烫死;煮饺子一定要宽水,水少了容易粘锅;吃不完的生饺子要撒点干面粉再冷冻,不然会粘在一起。上次我图省事直接塞冰箱,结果饺子全都冻成了坨,只好改做煎饺了。
现在每次包钟水饺,我都会想起在南昌的日子。站在滕王阁上看着赣江流水,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钟水饺,那种滋味不只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虽然离开南昌很久了,但只要包起钟水饺,就仿佛又回到了那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英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