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黄桥烧肉:一块肉里的江湖与甜香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泰兴黄桥烧肉:一块肉里的江湖与甜香

说起泰兴黄桥烧肉,可能不少人会愣一下——这黄桥不是以烧饼出名吗?没错,但黄桥烧肉可是当地老饕们藏在巷子里的“江湖秘籍”。这道菜诞生于黄桥古镇,最早是码头工人的“力气菜”。旧时黄桥水运发达,搬运工体力消耗大,需要高油高糖的硬菜补充能量。当地人用粗盐腌肉、红糖上色,大锅慢炖,做出来的烧肉油润不腻、咸中带甜,既能快速恢复体力,又耐存放。发展到今天,它成了宴席上的“压轴硬菜”,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孕产妇补气血,但高血压人群得少吃两口。

一块肉的奇幻漂流

黄桥烧肉的做法看似粗犷,实则暗藏巧思。我上次试做时,特意选了带皮五花肉,肥瘦层层分明像山水画。第一步焯水就吃了亏——水没淹过肉块,浮沫粘在肉皮上,刷了半天。第二次学乖了,冷水下锅加黄酒,水沸后撇沫三遍,捞出的肉块像白玉般干净。

第二步炒糖色是关键。别用白糖,非得是红糖才行!去年去内江看糖业博物馆才明白,内江自古是西南糖都,红糖质地绵密,焦化后甜味更醇。张大千晚年画《泼彩荷花》时,还念叨家乡红糖烧肉的滋味,说“画里要能飘出肉香才算绝活”。我把红糖碎放进油锅,小火搅到冒琥珀泡,立刻倒入肉块——滋啦一声,糖浆像给肉穿上了金甲。

接着加酱油、八角、桂皮,倒热水没过肉。这里有个口诀:“小火慢炖一炷香,大火收汁如勾芡”。我守着砂锅两小时,肉香从锅盖缝里钻出来,邻居大爷居然敲窗问:“今天办席呢?”

泰兴黄桥烧肉:一块肉里的江湖与甜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收汁时我玩了把花的:舀一勺肉汁淋在煨熟的鹌鹑蛋上,蛋壳脆裂的纹路吸饱酱汁,摆盘时围着烧肉,像众星捧月。端上桌时朋友惊呼:“这哪是烧肉?分明是红玛瑙雕的!”

厨房里的兵法三十六计

做这道菜得懂“因地制宜”。上次用电磁炉炖肉,火力太急,肉柴得像木屑。后来改用砂锅,锅底垫葱段防止粘锅,果然肉酥皮糯。切肉时也别趁热——晾到温凉再下刀,肉块不散不碎,切口能看见糖色渗进肌理的花纹

要说最玄妙的,是黄桥人炖肉时爱加一勺米醋。不是为酸味,而是醋能软化肉质,让肥肉部分入口即化。记得第一次我忘了放醋,炖出来的肉虽然香,但总差那么点“魂”。现在我的灶台上永远摆着醋瓶子,像镇宅法宝。

这块烧肉里炖着黄桥的市井烟火,也飘着内江红糖的甜香。张大千若在世,说不定会挥毫题字:“肉中有画,画中有肉”。下次您做这道菜时,不妨也试试在收汁时撒把芝麻——金黄的芝麻炸开的香气,会让整间屋子都变成一首关于吃的诗。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