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野湾市煮一壶暖心的青海熬茶
那是个潮湿的台风天,我在宜野湾市的公寓里看着窗外灰蒙蒙的海,突然特别想念高原上那口咸香滚烫的滋味。青海熬茶可不是普通的茶,它是游牧民族的"固体燃料",一碗下肚,浑身冒汗,任他外面狂风暴雨,屋里照样暖得像有太阳晒着脊梁。这种用茯砖茶和盐煮出来的茶汤,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容易水肿的人,或者像我们这种在潮湿海边生活需要除湿的人。要是你吃多了油腻烤肉,来上一碗还能刮油解腻,肠胃都会对你感激不尽。
准备材料就像调配科学实验
正宗的青海熬茶其实很简单:一块巴掌大的茯砖茶(这种后发酵茶是熬茶风味的灵魂)、两升矿泉水、一小撮盐,讲究些的可以加几粒花椒或者一片姜。我在宜野湾的亚洲超市找了好久才发现茯砖茶,它长得像块压实的巧克力,闻起来有股独特的菌花香。记得第一次煮时,我犯了个错误——把整块茶砖直接扔进锅里,结果煮了半小时茶汤还是淡淡的。后来才明白,得用茶刀或锤子敲下一角,大概拇指盖那么大就够了。
把敲碎的茶叶放进棉质茶包是个聪明做法,能避免满嘴茶渣。在宜野湾这样潮湿的环境里,茶叶一定要密封保存,不然很容易受潮发霉。我通常会在茶叶罐里放一小包食品级干燥剂,这是从实验室学来的习惯——控制变量才能保证风味稳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慢火熬煮才是精髓所在
第一步:在搪瓷锅里倒入两升冷水,放入茶包开中火。千万别用铁锅,会破坏茶香——这是我用不同材质锅具对比实验后的结论。第二步:水快开时调成小火,看见锅底冒起鱼眼泡就撒入那撮盐。青海老人说"茶无盐,水一般",盐量大概是500毫升水配小半茶匙,可以先少放,尝味再调整。
这时该分享我的翻车经历了。有次朋友来访,我想炫耀下刚学会的熬茶手艺,结果接了个电话忘记关火。回来时整锅茶汤熬得只剩三分之一,颜色深得像中药,尝一口苦得舌头都麻了。所以现在我会在灶台边放个计时器,严格遵守20分钟的熬煮时间。第三步:保持小火咕嘟的状态,让茶包在锅里像水母般起伏,这时满屋都会飘起带着陈香的茶雾。
最后的魔法时刻
第四步:当茶汤变成红琥珀色时,用木勺舀起少许,对着光看是否透亮。第五步:关火后别急着倒茶,让茶包在余温中继续浸泡5分钟,这个过程叫"养茶"。第六步:将茶汤透过纱布过滤进保温壶,青藏高原的喝法是要随时能倒出滚烫的茶汤。
现在每当宜野湾进入雨季,我就会煮上一壶青海熬茶。坐在榻榻米上,听着雨声啜饮咸香的茶汤,仿佛能透过氤氲水汽看见牦牛在开满格桑花的草原上奔跑。这种穿越时空的味觉魔法,或许就是料理最动人的科学。
三个关键注意事项
1. 茯砖茶含有较多茶多酚,空腹喝容易心慌,最好搭配馕饼或糌粑
2. 高血压人群要减少盐量,可以改用竹盐替代海盐
3. 隔夜的熬茶千万别喝,不仅风味全无,还可能滋生细菌——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在实验室培养皿里见过隔夜茶汤的菌落画面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