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九龙口:淮扬菜里的江湖味道
说起建湖九龙口,可能外地朋友不太熟悉,但这地方在淮扬菜系里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这片位于江苏盐城的水乡湿地,自古就有"九河穿境"的说法,传说中九龙口的名字就来源于九条河流在此交汇,像九条龙盘踞在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靠水吃水"的饮食特色,鱼虾蟹鳖特别丰富。当地人做菜讲究原汁原味,既保留了淮扬菜的精致,又带着水乡特有的豪爽。
这道菜特别适合现在这个季节吃,既能补充蛋白质,又不会太油腻。特别是经常熬夜、体力消耗大的年轻人,还有需要滋补的老人,吃这个正合适。我上次去建湖采风时,当地老厨师告诉我,他们祖辈在湖上打渔为生,回来就用刚捞上来的鲜鱼配上当地特产一起炖,既能驱寒又能补充体力。
亲手复刻这道江湖美味
要说做这道菜,我自己在家试过好几次。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我特意托朋友从建湖捎来当地产的藕粉和菱角干,就想还原最地道的味道。说实话,第一次做的时候手忙脚乱的,不是火候过了就是调料放少了。后来慢慢摸索出窍门,发现关键在于掌握好"三煨三炖"的节奏。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得准备材料:新鲜草鱼一条(约2斤)、建湖特产的藕粉半碗、菱角干适量、当地老豆腐一块、生姜五片、葱段若干。调料只需要盐、料酒和少许白胡椒粉,这样才能突出食材本味。
第一步,处理鱼肉。要把鱼切成大块,用料酒和少许盐腌制15分钟。这里有个小窍门:腌制时加点姜汁,能更好地去腥。
第二步,准备配料。菱角干要提前用温水泡发,老豆腐要切成厚片,这样炖的时候才不会碎。
第三步,开始煨制。在砂锅里放适量水,先把菱角干放进去煮20分钟,直到煮出清甜的汤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下鱼块。等汤底煮好后,把鱼块轻轻放进去,这时候要转小火,让汤保持微微沸腾的状态。
第五步,加入藕粉。这步很关键,要把藕粉先用凉水调开,慢慢倒入锅中,边倒边搅拌,这样汤才会浓稠适中。
第六步,最后调味。出锅前5分钟加入豆腐片,撒上白胡椒粉,根据个人口味加盐。
记得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心急把火开大了,结果鱼块都煮散了。后来学乖了,一定要用砂锅小火慢炖,才能保持鱼块的完整。还有一次藕粉没调匀,汤里出现了小疙瘩。经过几次失败,现在总算能做出像样的版本了。
关公文化与盐池的饮食智慧
说来有趣,虽然建湖在江苏,但它的饮食文化却和山西运城的关公文化有着奇妙的联系。历史上因为盐运往来,两地的饮食习俗互相影响。关公文化中讲究"忠义仁勇",这种精神在当地人做菜时也能体现出来——用料实在,不偷工减料。而运城盐池的晒盐技艺,也让建湖人在用盐调味时特别讲究,他们喜欢用粗盐慢慢煨制,让咸味慢慢渗透到食材里。
做这道菜要注意几个细节:一是鱼一定要新鲜,眼睛清亮、鱼鳃鲜红才是好鱼;二是炖煮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40分钟左右,太久鱼肉就老了;三是胡椒粉要最后放,这样才能保持香味。如果是给老人和孩子吃,可以适当多炖一会儿,让鱼肉更软烂。
现在每次做这道菜,总能想起在建湖看到的景象:晨雾中的九龙口,渔民划着小船在芦苇荡中穿梭,岸边炊烟袅袅。这道菜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水乡人的生活智慧。他们懂得顺应自然,用最朴实的方法,把身边的食材变成温暖人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