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过桥米线:马戏团后台的热辣江湖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3

红河过桥米线:马戏团后台的热辣江湖

你们肯定想不到,我一手捏着会计账本一手颠着炒锅的样子——下午刚核对完捐赠票据,晚上就得在狮子笼隔壁的临时厨房给马戏团演员们煮米线。这地方啊,油烟味混着动物皮毛的气味,钢丝绳上晾着的演出服在蒸腾热气里晃荡,倒是和这道云南红河过桥米线的江湖气特别配。

汤底里飘着百年故事

据说清朝末年蒙自县城有个书生在湖心亭苦读,妻子每天过桥送饭。有回她发现鸡汤表面浮着层黄澄澄的鸡油能保温,就把米线、肉片拎着过桥,到亭子现烫现吃。这"过桥"的智慧后来顺着茶马古道传到红河,当地哈尼族人往汤里加了草果、山椒,用那股子热辣驱散雨季的湿气。现在马戏团里演高空飞人的云南姑娘说,她小时候发烧,奶奶就熬这汤,热汤下肚发身汗,第二天就能满寨子跑。

要说最绝的还是这汤的包容性。走钢丝的需要保持轻盈,就多放豆芽青菜;驯兽师体力消耗大,切得薄如纸的里脊肉片管够。上次巡演到高原地区,几个演员缺氧头晕,我往汤里多撒了把薄荷叶,他们喝完直说脑壳都通透了。

红河过桥米线:马戏团后台的热辣江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戏团后台制作实录

第三步熬汤底可是我的独门绝活。上次在昆明菜市场看见卖土鸡的老乡,学来个省火法子:半夜把整鸡塞进保温桶,浇上滚水焖到天亮,第二天汤浓得能挂勺。现在我在马戏团也这么干——趁晚场演出开始前烧上水,等观众散场时,汤早就被余温煨得奶白奶白。

第五步烫肉片最有表演性。记得有回给俄罗斯柔术演员做特供,她把肉片往汤里一涮突然用中文喊:"再等三秒!"原来她数过最佳口感的时间。现在我都要求演员们自己烫肉,看着鲜红的肉片在汤里瞬间卷边变白,比魔术师抖手帕还精彩。

最后淋辣椒油的时刻总是满堂彩。捷克小丑有次非要帮我撒油圈,结果手抖成波浪线,倒让演员们发现歪歪扭扭的油花更挂味儿。现在我们的米线碗里永远飘着狂放的红色涟漪

冒着热气的注意事项

提醒各位,后台做这道菜最怕道具组来借地方。有次我的高汤锅旁边突然出现魔术师的火焰纸,害得整锅汤都带着煤油味。现在严格规定三米内不准出现任何演出道具。

烫米线时可得盯着火候。上个月驯猴师路过顺手帮我调了下煤气阀,结果米线煮成了糨糊,害得空中飞人兄妹吊着威亚啃了半小时面包。记住啊,在钢丝绳晃荡的地方做饭,锅盖都得用绳子拴在桌腿上。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