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尕面片:山水间的暖心味道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桂林的尕面片:山水间的暖心味道

说起桂林,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漓江山水和桂剧。但你知道吗?在这片喀斯特地貌环绕的土地上,还藏着一种叫"尕面片"的暖心美食。"尕"在西北方言里是"小"的意思,但这道菜却在桂林扎根百年,成了本地人早餐桌上的常客。传说清朝时期,西北商人沿着茶马古道来到桂林,把家乡的面片做法与本地的鲜汤文化融合,就诞生了这道汤清面韧的独特面食

尕面片特别适合熬夜加班的人、消化较弱的老人小孩,以及被桂林湿冷冬天冻得直哆嗦的食客。面片本身易消化,汤底多用猪骨熬制,富含胶原蛋白。要是你早上看到桂林人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尕面片,配着脆口的酸豆角,那准是开启冬日的最佳方式

手把手教你做桂林尕面片

先准备这些材料:中筋面粉200克、猪脊骨500克、桂林腐乳2块、酸笋50克、葱花香菜若干。正宗做法要用到桂剧戏院门口老铺子的陈年酸笋,不过自家做用市售的也成

第一步熬汤是关键。把猪脊骨焯水后,加姜片和八角,小火慢炖3小时。记得去年冬天我在桂林朋友家学做时,他奶奶特意叮嘱:"汤要炖到能挂勺,像漓江水映着月亮山的倒影那样透亮才对。"这个比喻让我瞬间理解了汤底的境界

第二步和面有讲究。面粉加少许盐,用温水和成偏硬的面团。醒面时最好盖湿布,放在温度稳定的地方。我第一次做时没注意,面团表面干裂,后来才知道要像保护桂剧戏服那样细心保湿。

第三步擀面是个技术活。把面团擀成2毫米厚的面皮,撒上干粉防粘。桂林人喜欢用长长的擀面杖,动作舒展得像在表演桂剧的水袖

第四步撕面片最解压。把面皮撕成指甲盖大小的不规则形状,这个步骤就像把桂林的山峦剪影揉进面里。记得留些面片边缘稍厚,煮出来会有糯糯的口感

第五步炒浇头。酸笋切丝,与肉末、腐乳同炒。桂林的腐乳带着酒香,是别处找不到的风味

第六步煮面片。在熬好的高汤里下入面片,煮到浮起即可,久了会失去韧劲。

最后撒上葱花,浇上酸笋浇头。一碗承载着山水灵气的尕面片就完成了。

桂林的尕面片:山水间的暖心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些细节决定成败

做尕面片最怕面片黏连。撕好的面片要立即撒干粉,下锅前还要抖掉多余的粉。煮面时水要宽,像漓江那么宽才好。汤底切记不要放太多香料,会抢了骨汤的本味。若是给老人小孩吃,可以把面片撕得更小些,多煮1分钟。

在桂林,你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晨的米粉店旁,总有几个专做尕面片的小摊,食客们捧着粗瓷碗,就着桂剧的晨练唱腔吸溜面片。这碗融合了西北豪迈与桂林灵秀的面食,就像桂剧里刚柔并济的唱腔,既抚慰肠胃,也温暖人心。下次来桂林,除了山水,别忘了尝尝这碗会"唱歌"的尕面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