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观里包出岭南味:肇庆裹蒸粽的前世今生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4

在道观里包出岭南味:肇庆裹蒸粽的前世今生

记得那年夏天在肇庆七星岩附近的道观避暑,清晨总能看到道士们用古法包裹蒸粽。袅袅青烟中,裹蒸粽的竹叶香混着檀香,成了我记忆里最特别的岭南味道

肇庆裹蒸粽可是粽子界的"活化石",最早能追溯到秦汉时期。当地人用柊叶代替竹叶,相传这种叶子是仙人指点,有清热祛湿的功效。糯米配绿豆仁和五花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一颗粽子就是行走的能量包。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但端午吃裹蒸粽的习俗依然保留着,特别是给体力劳动者和成长中的孩子补充能量最合适。

道观里的古法秘方

在道观学到的配方很讲究:柊叶要选宽10厘米以上的,糯米需提前浸泡6小时,绿豆要去壳,五花肉要用五香粉腌制整晚。最特别的是道观用的山泉水,老师说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格外清甜。

记得我第一次包粽子时,总以为馅料越多越好。结果煮的时候粽子直接"开花",糯米漏了一锅。道长笑着指点:"粽子如修行,要留三分空。"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包裹蒸粽和做人一样,都要懂得留白。

在道观里包出岭南味:肇庆裹蒸粽的前世今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包出道观风味

第一步处理柊叶是关键。新鲜柊叶要在泉水里浸泡2小时,用软布轻轻擦洗,特别是叶背的绒毛要处理干净。然后放入大锅焯水1分钟,这样叶子会更柔韧。

第二步准备馅料有个小窍门:糯米和去壳绿豆按2:1的比例混合,加少许花生油和盐。五花肉要选肥瘦相间的,用五香粉、酱油、料酒腌制过夜才入味。

第三步开始包裹了!取3-4片柊叶交错叠放,先铺一层糯米绿豆,放上咸蛋黄和腌肉,再盖一层米。这时候要像道长教的那样,把叶子折成四角锥形,但记得留出1/3空间。

第四步用水草绳捆绑特别考验手艺。要捆得松紧适度,太紧煮不熟,太松会散开。我在道观学了三遍才掌握要领——绑好后能轻轻转动粽子就是最佳状态。

第五步煮制最费工夫。大铁锅里码放整齐,山泉水要没过所有粽子,上面还要压块青石板。先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煮8小时,期间要不断添水。

最后一步也最重要:煮好的粽子要在锅里焖2小时,让米粒充分吸收肉汁和叶香。打开时的那个香气,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这些坑你可别踩

柊叶一定要选新鲜的,干的叶子香味会打折扣。煮制时间绝对不能偷懒,我曾经试过用高压锅,结果完全不是那个味道。还有啊,粽子虽然好吃,但肠胃不好的朋友要适量,毕竟糯米不太好消化。

现在每次闻到裹蒸粽的香气,就会想起那个清晨的道观,想起道长说的"美食如修行,急不得也省不得"。也许这就是传统美食的魅力,它不只是一道吃食,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