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驴打滚:滚出来的甜蜜记忆
记得第一次在蚌埠老城区看到"驴打滚"这个名字时,我还纳闷这跟驴有什么关系。直到看见老师傅把裹着黄豆面的糯米团在案板上那么一滚,金黄的粉料均匀附着,活像驴子在黄土打滚,这才恍然大悟——这名字起得可真够传神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禹王宫到花鼓灯:一块点心的千年之旅
要说驴打滚在蚌埠的历史,那得从大禹治水说起。当年禹会诸侯于涂山(今蚌埠西郊),治水民工常带这种耐存放的干粮。糯米补中益气,红豆健脾利湿,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现在的驴打滚早已从干粮变身茶点,但健脾养胃的功效没变,老人孩子都适合,不过糖尿病人可得少吃些。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涂山禹王庙会,总能看见挑着担子卖驴打滚的小贩。花鼓灯班子在庙前广场表演时,演员们下场后总要来两块垫饥。你说巧不巧?那花鼓灯演员翻腾跳跃时扬起的尘土,和驴打滚在黄豆面里打滚的模样,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家复刻蚌埠味道:我的翻车实录
上个月我非要自己在家做驴打滚。按老师傅说的,先把500g糯米粉慢慢加水揉成面团。结果水加多了,面团粘得满手都是。赶紧又补了两勺粉,这才勉强成团。上锅蒸的时候,我在笼布上刷了层油,这个窍门真管用——一点没粘锅!
蒸面团的时候炒黄豆面,这可是个技术活。我第一次火开太大,转眼就糊了锅,满屋子烟熏火燎的。第二次学乖了,用小火不停翻炒,直到豆香飘出来才关火。红豆馅本来想自己煮,但实在没耐心炒馅,最后还是买了现成的豆沙。
最欢乐的环节就是"打滚"了。把蒸好的面团擀成片,铺上红豆沙卷起来。我学着老师傅的样子,潇洒地往黄豆面里一扔——结果面团直接粘在底上了!只好乖乖撒层面粉再滚。切块时刀要抹水,这个诀窍还是隔壁安徽阿姨教我的。
五个关键步骤详解
1. 和面要慢工出细活:糯米粉与水的比例约2:1,分次加水揉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2. 蒸制讲究火候:水开后中火蒸20分钟,记得在面团上戳几个孔受热均匀
3. 炒面最考验耐心:黄豆面要用最小火炒5分钟,颜色变浅黄立即离火
4. 擀皮有窍门:面团要趁热擀,案板撒熟粉防粘,厚度约0.5厘米最合适
5. 卷制要巧劲:从中间向两头卷,边卷边轻轻压实,最后接口朝下
老师傅的私房贴士
• 想更养生可以加山药粉,健脾效果更好
• 一次做多的话,记得每块用保鲜膜隔开冷冻
• 切块时常见的粘刀问题,用热水烫刀就能解决
• 如果给老人吃,可以把红豆馅换成芝麻馅,更好消化
现在每次看到驴打滚,我都会想起蚌埠花鼓灯那欢快的锣鼓点。这块小小的点心,就像淮河岸边的文化名片,把禹王的传说、花鼓的热闹,都揉进了这软糯香甜里。下次你去蚌埠,记得要去张公山公园门口,找那个推了三十年车的老奶奶——她做的驴打滚,豆面里都带着花鼓的韵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