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原汁蛤蜊:峨眉山寺庙里的海味修行
各位香客朋友,今儿咱不聊针线活儿,先说说这碗从青岛海边“飞”到峨眉山寺庙的蛤蜊汤!你们可能要问:佛门清净地怎做起海鲜了?其实这是给山下养病的老居士特调的——蛤蜊在中医里号称“海中地黄”,滋阴润燥比山药还温和,特别适合熬夜诵经嗓子哑的、病后虚弱的、还有像咱们这种常碰针线眼睛干涩的人。
山海相逢的食疗智慧
这汤看着简单,门道可深哩。蛤蜊肉含的牛磺酸能解春困秋乏,锌含量比猪肝还高三分。去年冬天明慧师父重感冒后咳了半个月,我用黄酒煨了蛤蜊汤,撒把嫩豆腐,喝三天喉咙就清爽了。不过要提醒脾胃虚寒的香客,务必配两片生姜平衡寒性。
记得第一次在斋堂试做时,小沙弥盯着吐沙的蛤蜊直念佛号。其实《楞严经》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万物皆可慈悲调伏。咱把食材物尽其用,不糟蹋天赐,不就是另一种修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禅房灶台上的五步鲜味
**第一步:听潮选蛤**
得挑壳色青灰、纹路清晰的活蛤,放在耳边能听见细微“咕噜”声。那天我在后山溪边突发奇想:用山泉水兑海盐模拟海水环境?果然比自来水吐沙更彻底!记得水要漫过蛤蜊两指,滴几滴香油逼它吐尽泥沙。
**第二步:净心吐沙**
这步最考验耐心。去年端午前做法事,有位青岛居士教我个妙招:把蛤蜊筐搁在流动的山泉下,像给法器除尘般轻轻晃动。果然比静置快一倍!现在咱寺里做法事前的斋点,都按这个方子准备。
**第三步:文武火候**
砂锅烧热后改中火,投姜片爆香。关键在这儿——蛤蜊下锅要念咒似地快速翻炒,见着壳刚张开立即烹料酒。上次帮居士做法衣熬过头,蛤肉缩得比扣子还小,可把我这老裁缝心疼坏了!
**第四步:吊鲜三沸**
冲入滚水瞬间转大火,汤色奶白的秘诀就在这“水火相激”。待汤沸腾撒把盐花,第二沸时扔豆腐块,第三沸关火,鲜味正好锁在豆腐气孔里。
**第五步:点睛之笔**
起锅前要学绣花收针般轻巧——香菜末得悬空抖落,借蒸汽熏香。 last回给王居士送膳,她竟从轮椅上站起来说闻到海风味道了!
老裁缝的厨房心得
1. 吐沙时千万别盖锅盖,蛤蜊憋气反而闭壳,跟绣花时线太紧容易断一个理儿
2. 炒制过程不加水不添酱,原汤化原食
3. 配着寺里烤的干馍片吃,汤鲜馍脆比绸缎配锦缎还妥帖
4. 隔夜蛤蜊汤别扔,次日煮素面时当高汤,鲜得眉毛跳
说来这菜就像缝补僧袍,看着简单却处处是功夫。昨儿给蛤蜊汤缀香菜叶时,忽然想起正在缝的百衲衣——每片布帛各有来历,恰如这汤里山海风物的因缘和合。若您来峨眉山挂单,不妨到斋堂寻这碗带着潮音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