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泰州甘南藏包子:从溱潼会船走出的养生美味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探秘泰州甘南藏包子:从溱潼会船走出的养生美味

说起藏包子啊,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青藏高原的特色,但咱们泰州的甘南藏包子可大有来头。这事儿得追溯到明朝时期的溱潼会船节——当年往来溱湖的商船带着藏区厨师沿大运河南下,这些厨师发现溱潼盛产的荞麦和湖鲜特别适合改良藏包,于是结合水乡饮食特点,创造了这款皮薄馅靓的养生包子。老一辈人常说:"溱潼会船千帆过,藏包香飘十里岸",说的就是当年会船节期间,岸上蒸笼冒出的袅袅炊烟与湖面舟楫往来的盛景相映成趣。

这种包子特别适合湿气重的江淮地区。馅料里常用的牦牛肉配溱潼特产莲藕,能健脾祛湿;荞麦面皮含芦丁成分,对三高人群特别友好。上次见到住在溱潼古镇的李奶奶,她边包包子边念叨:"咱们这的藏包啊,比普通包子多三分茶香,少五分油腻,船上人吃了不晕浪,岸上人吃了不积食。"

探秘泰州甘南藏包子:从溱潼会船走出的养生美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还原古法藏包

我在溱潼民宿学做这款包子时,老师傅教了个辨别馅料咸度的土方法:调好的馅要先搓成小丸子在掌心颠三下,要是能稳稳粘住不掉,说明浓稠度正好。现在就把这个秘诀连同完整做法分享给大家:

先说说馅料准备。需要牦牛肉末200克(用溱潼本地黄牛肉也行)、虾仁100克、泡发的香菇丁50克,关键是要加半勺碾碎的溱湖青虾壳粉,这是提鲜的秘方。记得那次我自作主张多加了虾粉,结果蒸好的包子鲜得发苦,这才明白老师傅说的"鲜物如风,过则不留"的道理

具体步骤咱们分六步走:

第一步和面要用60℃的荞麦茶汤,慢慢倒入500克荞麦粉中,加5克盐增加筋性。揉到面团能印出指纹又不粘盆的程度,盖湿布醒发半小时。

第二步调馅时先把肉末和香菇丁用麻油拌匀,再加虾仁、姜末、盐和少许胡椒粉顺时针搅打,直到馅料出现拉丝感。

第三步擀皮是个技术活,要把剂子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金鱼嘴形状,直径约8厘米,这样包的时候不易破底。

第四步包馅时取25克馅料放在皮中央,用拇指压住馅料,另一手像折纸扇那样捏出18-22个褶子。

第五步蒸制要在笼屉上垫浸湿的松针,水沸后中火蒸15分钟。我那次心急开了大火,结果荞麦皮被水汽浸得斑斑点点,算是交了次学费。

最后关火别急着开盖,用余温焖3分钟,这时的包子皮会变得半透明,能隐约看见里面粉红的虾仁

三个关键点决定成败

要注意荞麦面醒发时间不能超40分钟,否则会产生酸味。蒸的时候笼屉缝隙最好夹上香菜梗,既防漏气又添清香。上次邻居照着菜谱做,抱怨包子吃起来发柴,后来发现是馅料搅打过度——其实肉馅只要出现细密气泡就该停手,过度搅拌会让蛋白质网络断裂出水。

现在每次路过溱潼古镇,都能看到茶肆里蒸腾的藏包子热气。会船节的锣鼓声里,游人们捧着荷叶托着的藏包子,咬开时总会被迸发的汤汁惊喜到。这种穿越六百年的水乡与高原的味觉对话,正应了当地那句老话:"一只藏包三寸香,七分江南三分藏"。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