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刈包的寺院素雅版
各位香客、各位同修,今天咱们在寺院斋堂里不做复杂素斋,就来聊聊这道充满烟火气的台北刈包怎么做出佛门清净味。别看它原是街边小吃,改成素版后特别适合春夏交季时吃——面皮能养胃,素馅儿不腻人,花生粉补气血,酸菜开胃。尤其适合脾胃弱的老人家、吃腻外卖的年轻人,还有像咱们这样长期吃斋的修行人换换口味。
素刈包的五步禅意
第一步:发面要念心经
中筋面粉300克配3克酵母,用35度温水化开。重点来了——加水时要像给盆栽浇水那样慢,边倒边用筷子画圈。我在斋堂第一次做时心急,水倒太快,面团黏得满手都是,后来发现念完一遍心经的时间刚好够慢慢把水加匀。面团揉光后盖湿布,放在供桌旁温暖处,等它胀到两倍大,这期间正好能做早课。
第二步:蒸皮如抚莲花
发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后别直接擀!要先用手心揉圆,再擀成牛舌状。记得在半边刷层薄油,对折后放蒸笼。蒸笼布要打湿但拧干,每个包子间留两指宽空隙。开火前要默想莲花绽放,这样蒸出来的面皮才会蓬松如花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馅料如调色盘
泡发的香菇切丁,用芝麻酱代替蚝油炒香。豆腐压碎后用纱布挤干,下锅煸到金黄。最妙的是素肉燥——我用寺院自己晒的杏鲍菇撕成丝,加酱油、五香粉小火慢炒,最后淋勺甘蔗汁代替糖。上次法会前准备时,小沙弥偷偷加多了姜末,反而让香客们夸说有惊喜感。
第四步:组合似供花
蒸好的包子用筷子轻轻一挑就开口,先抹层花生粉(花生碾碎加糖盐),再铺酸菜丝(记得挤掉多余汁水),放两勺素肉燥,最后夹片烫过的圆生菜。摆盘时要把开口朝上,像朵朵莲花托着珍宝。
第五步:调味见真心
吃前按喜好加素蛋黄酱或甜辣酱。有位常来的女居士说,她每次要把花生粉撒成卍字才肯吃——其实食物摆盘如做人,用心了自然好看。
斋堂制作三记省
1. 发面时千万别放在佛龛正下方,香火气会让面团发酸。上次我不注意,结果蒸出来的包子带着香灰味
2. 炒馅料改用山茶油,橄榄油遇高温会坏营养。记得要关着厨房门炒,莫让油烟飘进佛堂
3. 给老人吃的要把花生磨特别碎,蒸好的包子要在掌心暖一会儿再递过去,像传递经书那样恭敬
现在每天清晨四点,我在斋堂揉面时总能听见晨钟,面香混着檀香,竟比什么山珍海味都让人心安。有次看见小沙弥偷偷多要了两个揣进袖袋,问他才知道是留给后山受伤的流浪狗——你看,这素刈包连小动物都结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