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爆汁的苏州生煎,原来藏着这样的江湖
你们知道吗?苏州生煎其实分两派——清水派和混水派,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不同门派。清水派皮厚底脆,肉馅紧实;混水派皮薄多汁,一口爆浆。今天咱们重点聊的就是混水派,那种咬下去汁水能喷老远的“危险美味”。
苏州生煎的来历可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候苏州作为江南经济中心,茶馆文化盛行。生煎最初就是茶馆的配套点心,人们喝着茶听着评弹,总得配点吃的吧?老师傅们把包子用油煎到底部金黄,既解决了凉包子腻口的问题,又创造了酥脆与柔软并存的口感。这玩意儿特别管饱,适合需要补充能量的人群,从早起干活的工人到逛街的太太小姐都爱它。不过高血压、高血脂的朋友要适量,毕竟这又是肉馅又是油煎的。
在家复刻秘诀大公开
我去年在观前街老店偷师过,老师傅说关键在于“皮冻”。你们猜怎么着?我回家试验了三次才成功——第一次皮冻没凝固好,第二次煎过头,第三次终于找到感觉了。
先来说说皮冻制作。猪皮焯水后刮掉肥油,加姜片、料酒小火慢炖两小时,过滤后放冰箱冷藏。这个步骤特别考验耐心,我有次偷懒没刮净肥油,结果皮冻浑浊还带腥味。
肉馅要选三分肥七分瘦的猪前腿肉,手工剁的比机器绞的更有嚼劲。调味很简单:盐、糖、生抽、料酒、葱姜水。注意啦,苏州生煎的糖要比上海生煎少放些,这是两地口味的微妙差别。
和面要用半发面,就是介于死面和全发面之间的状态。200克中筋面粉配2克酵母、110克温水,揉好后醒发40分钟。这个时间刚好够准备其他材料。
包生煎的手法很讲究,要留个“鲫鱼嘴”,就是顶部不封死留个小口。这样煎的时候蒸汽能进去,形成独特的口感层次。我第一次包的时候封得太死,结果煎出来像个实心馒头。
煎制过程最刺激。平底锅刷油,生煎整齐码放,中火煎到底部微黄,然后加水到生煎三分之一处,立刻盖锅盖。听着锅里“噼里啪啦”的声音慢慢变成“滋滋”声,这个过程大概需要8分钟。最后撒上黑芝麻和葱花,再焖1分钟就大功告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生煎遇见巴陵戏
说来有趣,上次我在家做生煎时,电视里正放着岳阳的巴陵戏《打灶神》。突然发现生煎在锅里发出的声响,竟像极了戏里的锣鼓点——刚开始油煎时的“噼啪”是急板,加水后的“滋啦”转慢板,最后撒芝麻时的细碎声就像铙钹收尾。这种跨地域的文化共鸣特别美妙,就像用君山银针配生煎,绿茶的清冽正好化解肉馅的油腻,形成绝妙搭配。
这些坑我都帮你踩过了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火候控制。我有次开大火想省时间,结果底糊了面还生。一定要保持中小火,耐心等待。还有啊,煎好后不要马上开盖,让余温再焖一会儿,否则生煎容易回缩。
和面时水温很重要,夏天用凉水,冬天用温水,不然影响发酵。如果想让底部更脆,可以在加水时掺少许面粉,这样会形成漂亮的冰花底。
最后提醒大家,吃生煎有讲究。要先咬个小口吸掉汤汁,不然真的会烫到舌头。我第一次吃的时候太心急,汁水溅到衣服上,洗都洗不掉那股肉香味儿。
其实做生煎就像练功,需要反复琢磨。现在每次听到那熟悉的“滋啦”声,看到锅底金黄的脆皮,就特别有成就感。这份来自江南的烟火气,值得每个人在家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