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黔西南风味:手把手教你做贞丰糯米饭
您要是来我们这四合院做客,准能闻见从厨房飘出的那股子勾人香味——那是贞丰糯米饭在甑子里欢快冒气的动静。这碗来自贵州黔西南的宝贝,可不是普通的糯米饭,它里头藏着布依族人几百年的乡愁。相传早年山里人出门干活,总得带些耐放又管饱的吃食,于是用猪油把糯米浸得油亮,配上本地土猪肉和野山菇,拿芭蕉叶一裹就能顶一天饱。如今它成了贞丰县的招牌,糯米补中益气,猪肉蛋白质足,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肠胃虚弱的老人孩子。
备齐这些家伙什儿
要做出地道的味儿,您得先备料:圆粒糯米500克(提前泡足4小时),带皮五花肉200克切薄片,干香菇10朵泡发,贞丰特产砂仁粉一小勺,本地糟辣椒两汤匙。另需猪油、酱油、葱姜蒜和炸得金黄的花生米。我头回做时贪方便用了长粒糯米,结果蒸出来少了那股弹牙的韧劲儿,后来才知圆糯米才能吸饱肉汁又不失嚼头。
五步唤醒古早味
第一步炒料最见功夫:旺火把猪油烧化,投进五花肉煸出油花,等肉片卷边时下香菇和糟辣椒,"刺啦"一声满院生香。记得那次我在四合院灶台前被呛得直咳嗽,邻居李奶奶扒着墙头喊:"丫头!得顺风炒辣椒!"
第二步给糯米调味:沥干的糯米倒进炒锅里,淋酱油、撒砂仁粉,让每粒米都裹上油光。这时火要转小,耐心翻炒十分钟,看到米粒微微透亮就起锅。
第三步上甑蒸制:老北京四合院里的竹甑子最好用,铺上洗净的芭蕉叶,把拌好的糯米压实。这里有个诀窍——要在米堆里插几根空心竹管让蒸汽流通。蒸半小时后开盖,快速撒上花生米和葱花。
第四步焖饭收香:撤火后再焖十分钟,让糯米饭把配料的味道吃透。去年冬至我在院里请客,一锅饭焖久了些,没想到米粒反而更糯,客人连锅巴都刮干净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一步摆盘有讲究:取个粗陶碗,先铺层酸萝卜丝,扣上糯米饭,再盖两片腊肠。吃前得拌匀,让酸辣解了油腻。
三个关键记心头
糯米浸泡时间宁长勿短,夏天得放冰箱泡,不然会发酸。蒸制时甑子边缘要蒙湿布,防止漏气。要是给老人孩子吃,可以把五花肉换成鸡胸肉,砂仁粉减半。上次我侄女来吃,往饭里加了点豌豆苗,没想到绿油油的更诱人了。
这锅饭在四合院里蒸了十几年,每逢雨天,蒸汽混着青瓦上的湿气,总让人想起黔西南的雾绕群山。美食最妙的就是这点——甭管在皇宫宅院还是山野人家,只要灶火燃着,人情味儿就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