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面饼:钦州湾畔的暖心味道
说起启东面饼啊,那可是咱们钦州人早餐桌上的老熟人!别看它现在满大街都能买到,这手艺可是从明清时期就传下来的。当年沿海渔民出海前,女人们总会连夜烙上几十张面饼,用坭兴陶罐装好让丈夫带上船——这饼既扛饿又耐存,在潮湿的海面上放三五天都不坏。老渔民们都说,吃了启东面饼干活特别有劲,大概是麦香里还藏着家的念想吧。
现在早上六点的钦州老街,总能看见遛弯的老人们捧着热乎的面饼,就着豆浆慢慢嚼。这饼子特别适合消化弱的老人和长身体的孩子,软乎好入口,还养胃。去年体检时医生建议我多吃发酵面食,这不,就跟楼下早点铺的王师傅学起了手艺。
亲手烙饼的暖心体验
记得第一次和面时,我愣是把面团揉成了疙瘩汤。王师傅笑着接过盆子:“水要分三次加,像给海豚喂食那样温柔才行。”他说的海豚就是咱们钦州湾的白海豚,每年开春都能在三娘湾看到它们跃出水面的银白色身影。说来也怪,想着海豚嬉戏的灵动劲儿,再揉面时手腕自然就放轻了。
发酵过程最考验耐心。有回我贪快多放了酵母,结果烙出来的饼带着酸味。王师傅指着店里的坭兴陶茶壶说:“你看这陶器要经过1180度窑变才显玉色,好味道都是慢功夫。”确实,等待面团自然醒发的两小时里,我能看见气泡在面皮下慢慢游走,像潮水轻轻拍打钦州港的礁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步搞定家常面饼
现在我把改良过的家常做法分享给大家:第一步备料,中筋面粉500克,35度温水260毫升,酵母5克,糖少许。第二步和面,记得分三次加水,揉到面团不粘手就行,盖湿布醒发两小时。第三步擀制,把发好的面团分成剂子,用擀面杖转着圈擀成圆片,别忘了学我撒点干粉防粘。
第四步烙饼最关键!平底锅烧到六成热,用手感受锅上方有热气时转小火。我习惯用刷子薄薄涂层油,看到饼皮鼓起桂花大小的气泡就翻面。这时候满屋都是麦香混着焦香,总让我想起童年时奶奶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最后一步焖烤,翻面后盖锅盖焖1分钟,再用锅铲轻轻拍打饼面,听到“噗噗”声就说明熟透啦!
让面饼更地道的秘诀
要是想让面饼带点钦州特色,可以在和面时加勺虾酱——就是龙门港渔民晒的那种小银虾酱。烙好的饼卷上葱丝和烤鱿鱼,瞬间变成海边风味套餐。存放时最好学老辈人用坭兴陶罐,陶器的微孔能调节湿度,比塑料袋保鲜多了。
提醒新手们注意三点:发酵千万别过头,闻到淡淡酒香就该动手做了;烙饼时火候宁小勿大,糊了的饼会发苦;每次不要做太多,这饼子还是现烙的最香。明天又到周末了,不如就试着给家人烙一叠金黄油亮的启东面饼吧,配着钦州红蜜薯煮的稀饭,保证老人孩子都抢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