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纪念馆里做福建肉燕是种什么体验?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4

在战争纪念馆里做福建肉燕是种什么体验?

今天咱们不聊打仗的事儿,说来你可能不信,我昨天居然在战争纪念馆的休息区教大家包起了福建肉燕。看着玻璃柜里的军用水壶和刺刀,手里捏着薄如蝉翼的肉燕皮,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还挺奇妙的。

这朵"小燕子"飞了六百年

肉燕在福州话里叫"肉包肉",传说最早是明朝御厨发明的。当时福建总督打仗时总惦记家乡味,厨子就把猪后腿肉捶打成薄如纸的皮,包上肉馅做成燕子形状。没想到这玩意特别耐储存,士兵们带着当干粮,煮汤还能治水土不服。现在纪念馆里展出的行军锅里,说不定就煮过这种能强身健体的美味呢

要说这肉燕确实适合咱们现代人,蛋白质丰富还好消化。上次我邻居家高考生天天熬夜,他奶奶就常做肉燕汤,说是比营养品管用。老人家自己关节不好,也爱喝这个汤,胶原蛋白全在燕皮里了。

在战争纪念馆里做福建肉燕是种什么体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让纪念馆阿姨都夸的独门手法

先说说备料:后腿肉300克(记得选带着淡淡粉色的),地瓜粉50克,虾仁100克。在纪念馆厨房操作时,我发现个趣事——用不锈钢盆捶肉时发出的"咚咚"声,跟楼上播放的冲锋号录音居然莫名合拍。

关键步骤来了!把猪肉铺在砧板上,我习惯用刀背斜着捶打,这样肉纤维会顺着一个方向延展。有回我在家试过用料理机,结果打出来的肉糜完全没韧性,还是老祖宗的笨法子管用。捶到肉能透光时,撒地瓜粉要像给士兵发弹药似的,分三次薄薄地撒匀。

包馅时想起纪念馆里的家书

取一张燕皮摊在掌心,这手感就像摸着纪念馆里展出的丝绸手帕。放馅料时别贪多,15克刚好,学着用虎口轻轻一掐,真的会形成燕子尾巴的形状。看着这些"小燕子"在蒸笼里排成方阵,突然理解为什么当年战士们都管这叫"思乡燕"。

蒸的时候有个诀窍:在纪念馆用老式蒸锅时,我发现锅盖漏气处垫块湿布,能让燕皮更透亮。大火蒸8分钟刚好,透过玻璃锅盖能看到肉燕从乳白变成半透明,像极了纪念馆里那些被时光打磨的宣纸家书

差点在纪念馆闹出乌龙

最后调汤底时我用了海蛎干,没想到鲜味太浓,把巡逻的保安都给引过来了。其实清汤最好是用猪骨慢炖,但要是赶时间,开水冲紫菜虾皮也行。记得撒胡椒粉时要对着锅中心画圈,这样不会结块。

有次我犯懒没捶够时间,结果肉燕煮着煮着就散成肉片汤了。所以现在每次捶肉,我都盯着手机计时,必须捶满15分钟。还有啊,地瓜粉要是受潮结块,得用筛子过一遍,不然蒸出来会有白点,就像纪念馆照片上霉变的斑点似的

在充满历史痕迹的地方做传统小吃,突然觉得手里捧着的不仅是一碗肉燕,更像是把六百年的烟火气接续到了今天。当热汤的雾气模糊了玻璃展柜时,仿佛能看见当年那些蹲在战壕里喝肉燕汤的年轻面孔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