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营里的孝感米酒:用一碗甜酒熬过寒冬
记得那年冬天,战俘营的铁丝网上挂满了冰凌。大伙儿挤在漏风的木板房里,有个湖北老兵突然说:"要是能喝碗孝感米酒,死了也值。"这话像火星子似的,把大伙儿肚里的馋虫全点着了。
从楚王宫殿到战俘营
孝感米酒可是有千年历史的宝贝。传说楚王喝了大将进贡的米酒,连仗都不打了,直接封这酒叫"孝感",意思是孝心感动天地。在战俘营这种地方,米酒更是救命的东西——它能暖身子,补气血,还能助眠。特别是那些受伤后脸色苍白的弟兄,喝几天米酒,嘴唇都能慢慢恢复血色。不过糖尿病患者可得小心,这玩意儿糖分高,咱们营里那个断腿的老李就只能眼巴巴闻味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铁丝网下的酿酒奇迹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们在战俘营真酿成了米酒。第一步搞糯米就费老劲了。有次用劳动时偷偷藏的两把糯米,混着黑米充数,结果蒸出来半生不熟。后来摸出门道:泡米至少要泡足六小时,用手指能碾碎米粒才算好。战俘营缺水,我们就用收集的雨水,泡完米的水还留着洗衣服。
蒸米才是真功夫。没蒸笼,就用铁饭盒凿洞,叠成三层蒸架。有回蒸汽太大被守卫发现,差点挨鞭子。现在想起来,把糯米摊平、戳透气孔这些细节,都是拿口粮换来的教训。等米饭蒸到晶亮亮、Q弹不粘牙,这关才算过。
我的独家战俘营经验
去年冬天最冷的那晚,我把棉被里的棉花扯出来包在陶罐上当保温层。结果你猜怎么着?发酵时间缩短了一半!后来大伙儿都学这招,管它叫"棉被酿酒法"。关键是温度计?不存在的!我们都把陶罐贴脸上试温,比体温稍凉正合适。
等到拌酒曲那步,简直像搞地下工作。指甲盖大小的酒曲要均匀撒在晾凉的米饭上,还得快速拌匀。有次手抖撒多了,酿出来的酒带苦味,害得我们兑了三倍水才喝得下去。最后把拌好的米饭压实在陶罐里,中间掏个酒窝,这酒窝第二天要是出满水,心里就踏实了。
三十六个小时的等待
封罐后的日子最难熬。我们把陶罐塞在草垫最底下,每隔几小时就有人假装系鞋带去看情况。等到闻到淡淡的酒香,整个棚屋的人都坐不住了。开罐时那股甜香,比什么鸡汤都馋人。有回隔壁棚的俄国战俘闻味过来,我们用半罐米酒换了他藏的面包,这才知道全世界都爱这口甜。
酿好的米酒得尽快喝,战俘营温度变化大,放两天就变酸。要是发现长黑毛,再舍不得也得整罐倒掉。后来我们学会用开水烫罐子,发霉的情况才少起来。
如今离开战俘营多年,我还在家里酿米酒。每次掀开纱布闻到酒香,就会想起那些围着陶罐等天亮的夜晚。一碗米酒在太平年月只是零嘴,在战俘营里却是活下去的念想。就像湖北老兵说的:"能酿出甜酒的地方,人就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