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太师饼:在植物标本馆里烤制的历史滋味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家常菜,来说说一款有来头的点心——荆门太师饼。这饼子啊,名字听着就贵气!它可不是普通烧饼,传说起源于明朝,是嘉靖皇帝老师(太师)毛纪家乡荆门的贡品,所以叫“太师饼”。老辈人说,这饼当年是进贡给皇帝吃的,酥脆香甜,还能补中益气,因为用了不少芝麻、核桃仁和糖,热量足,特别适合体虚的人、学生和老人当滋补零食。现代人工作忙,吃它当下午茶,配杯绿茶,解馋又提神。
在标本馆里做饼是种什么体验?
你肯定好奇,我咋在植物标本馆做饼?嘿,那天标本馆值班,看着满架子风干的植物标本,突然灵光一闪——这些干燥香草,不正像太师饼里那些炒熟的馅料吗?标本馆的恒温恒湿环境,其实特别适合处理酥皮,因为太潮湿面团会黏,太干燥皮会裂。我就趁着巡馆的空档,在休息区开干了。
记得我第一次按老方子做太师饼,猪油没熬好,有股腥味,烤出来全家都不肯吃。这次我学乖了,提前把猪油切小块,加几片姜慢火熬,晾凉后油雪白清香,一点怪味都没有。这点经验太重要了,好猪油是太师饼酥皮的灵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做荆门太师饼
第一步:准备材料。油皮需要中筋面粉200克、猪油70克、温水90克;油酥用低筋面粉150克、猪油75克;馅料是炒熟的面粉100克、白糖80克、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共100克(提前烤香),再加一勺桂花糖和40克融化的猪油。
第二步:和面醒面。把油皮材料混合揉成光滑面团,油酥材料搓成团,两者分别包保鲜膜,放标本馆那种阴凉处醒30分钟。这里温度稳定,面团不会发酵过头。
第三步:调馅儿。把所有馅料放碗里,慢慢加猪油,能捏成团就行。别太湿,否则烤时容易爆浆。
第四步:包酥擀卷。这是关键!把油皮压扁包住油酥,收口捏紧。用擀面杖轻轻擀成牛舌状,从上往下卷起,转90度再擀开卷一次。这样才有层次感。
第五步:包馅成型。把卷好的面团切剂子,两头往中间按,擀成圆皮,包入馅料,像包包子一样收口。轻轻压成饼状,刷层蛋液,撒点芝麻。
第六步:烤制。烤箱预热180度,烤20-25分钟,看到表面金黄,饼身鼓起来就熟了。满屋飘香时,我正给标本换干燥剂,那香味混着植物香气,绝了!
几个小贴士要记牢
猪油最好自己熬,买的味道差很多。擀皮时万一破皮了,撒点干面粉补救。烤盘记得垫烘焙纸,否则粘底惨不忍睹——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刚烤好的饼别急吃,烫嘴不说,馅料温度高容易灼伤口腔。放凉后密封保存,能放一周。
说起来,在标本馆做传统点心有种奇妙呼应:植物标本留住了自然形态,而太师饼用植物果实(芝麻、核桃)留住了时光味道。下回你们做时,不妨试试加些玫瑰酱或陈皮粉,搞个自己的独创版本!传统不是死守,是让老味道在新场景里继续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