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庙口飘香的西藏糌粑:一碗能当饭吃的神奇主食
各位吃货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在基隆庙口绝对算得上异类的小吃——西藏糌粑!别看它黑乎乎的像团泥巴,这玩意儿在高原上可是能救命的宝贝。糌粑其实就是青稞炒面,青稞这种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谷物,富含β-葡聚糖,降血脂效果比燕麦还厉害。特别适合三高人群、健身党和经常便秘的朋友——我去年体检胆固醇偏高,连续当早餐吃了一个月,指标真的降下来了!在湿冷的基隆冬天来上一碗,暖胃又扛饿,比吃三碗卤肉饭还管用。
记得第一次在庙口摆摊卖糌粑时,有个阿婆好奇地问:"少年诶,你这卖的是芝麻糊还是水泥啊?"笑死!其实正宗的西藏糌粑该用乌朵(羊毛糌粑袋)装着,不过在基隆嘛,咱们入乡随改用环保纸碗。要说最难忘的经历,是有次我把青稞粉炒过头差点着火,情急之下抄起隔壁摊的冬瓜茶就往锅里倒,结果意外做出了带着焦糖香的创新版本,现在都成我的独家秘方了。
手把手教你做会呼吸的糌粑
第一步:选青稞粉要挑颜色偏灰白的,我在迪化街买的尼泊尔进口粉比西藏本地的更细滑。第二步:干锅小火炒粉15分钟,看到冒起青烟就要开始像打太极那样不停画圈搅拌。第三步:炒到淡黄色立即离火,倒进大盆里晾凉——这里千万别偷懒,否则余温会让粉变苦。第四步:挖两勺粉到木碗里,加少许盐巴,缓缓注入酥油茶。第五步:关键来了!左手转碗右手揉搓,要像在给面团按摩那样从外往里折叠。第六步:当粉团开始发亮,捏成小牦牛的造型最地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些坑我帮你踩过了
刚开始做总散成沙子的朋友,记住酥油茶要分三次加:第一次湿润,第二次成型,第三次调整软硬。要是买不到酥油茶,用浓红茶+黄油替代也行,但风味会打折扣。揉团时温度很重要,我在庙口夏天做得加冰块,冬天得隔水保温。最后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减量,孕妇吃的话把酥油换成椰子油更合适。现在我的糌粑摊在庙口都成景点了,昨天还有个西藏大叔吃着吃着就红了眼眶,说想起他阿妈的手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