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皮带面:一碗能“扛石头”的筋道美味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云浮皮带面:一碗能“扛石头”的筋道美味

你们知道吗?在广东云浮这个以石材和禅宗文化闻名的地方,藏着一种特别实在的面食——皮带面。第一次听到这名字我差点笑出声,心想这面难不成是用皮带做的?其实是因为面条宽厚劲道,抻开来像皮带似的,当地人开玩笑说“这面结实得能挂住石匠的锤子”。

云浮皮带面的来历可有意思了。这里自古是石匠之乡,六祖惠能当年在新兴县砍柴时估计也常吃这种扛饿的食物。石材工人们每天要搬运上百斤的石料,需要既能快速充饥又耐消化的主食。于是面粉里加盐和碱,反复捶打成韧性十足的面条,下锅煮透后过凉水,拌上猪油辣子,吃完能顶半天重体力活。现在成了家家户户的日常美食,特别适合干体力活的、健身人群,或者像我们这种经常熬夜写稿需要补充碳水的人。

制作教程:跟着石匠传人的方子来

去年我在云浮采风时,跟着当地一位老石匠的媳妇学了正宗做法。阿姨在厨房里边揉面边说:“我们云浮人做面就像打石头,要实在不能偷懒。”

第一步:选面粉是关键。得用当地河粉厂的高筋面粉,蛋白质含量高。阿姨教我用手指捻一撮面粉,能感觉到细小的颗粒感就对了,这种面粉才够劲道。

第二步:和面加盐碱。每500克面粉配5克盐、2克食用碱,用30度温水化开。这里有个诀窍——要分三次加水,第一次加水后像搓石头粉末那样搓面絮,第二次加水成团,第三次把手沾湿继续揉。我第一次做时水加得太急,结果面团黏得满手都是,只好又加了干面粉补救。

第三步:醒面要三揉三醒。揉好的面团盖湿布醒20分钟,再揉第二次,重复三次。这个步骤特别像石匠打磨石材,需要反复锤炼。我在阿姨家厨房揉得胳膊发酸,她笑着说:“你这力度像是在摸玉石,我们揉面可是在凿花岗岩呢!”

第四步:扯面如舞袖。醒好的面团擀成厚片,用刀划成两指宽的长条。双手拎起面条两端,像甩鞭子似的在案板上“啪啪”甩长。这个动作要又快又准,我练习时把面条甩到墙上过,后来掌握技巧——要利用面条自身的重力自然下垂拉长。

云浮皮带面:一碗能“扛石头”的筋道美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五步:煮面看火候。大锅宽水滚沸下面,煮到面条浮起再加半碗凉水,重复两次。当地人说这叫“三滚饺子两滚面”,最后一次加凉水后面条会变得半透明。

第六步:过凉定筋骨。煮好的面条要立刻进冰水,这样面条才会Q弹。云浮人喜欢用山泉水过面,说这样面条带着清甜味。

第七步:调味显精髓。最简单的吃法是拌蒜蓉辣酱和猪油,复杂点的会用南乳焖五花肉当浇头。我在阿姨家吃的那碗,还加了炒香的芝麻和花生碎,她说这是石匠们补充体力的秘方

注意事项:三个雷区别踩

首先,和面水温绝对不能高,不然面条会失去韧性。我有次用温水结果做成了面糊。其次扯面时力度要均匀,不然会中间厚两边薄。最后调味要趁热,面条从凉水里捞出要马上拌油,否则容易粘成一团。

记得那天在云浮老街吃着刚做好的皮带面,隔壁桌的老石匠说:“这面就像我们云浮人,看着粗犷,其实内里有禅意。”确实,在这座既有金石之声又有禅宗智慧的城市里,连食物都带着刚柔并济的哲学。现在每次做皮带面,听到面团摔打在案板上的声音,都会想起云浮石匠凿石的节奏,这大概就是食物与地方文化最奇妙的共鸣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