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驴打滚:石窟旁飘香的糯米乡愁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4

巴中驴打滚:石窟旁飘香的糯米乡愁

记得第一次在巴中老街见到驴打滚时,我正从唐代石窟观摩完飞天壁画。卖糕的阿婆掀开蒸笼,白雾裹着豆香扑面而来,那裹着黄豆粉的糯米团子,竟像极了石窟里风化剥落的泥塑碎片。这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让我对这座藏着千年石窟与红色记忆的山城点心,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

红军行军袋里的甜味慰藉

驴打滚在巴中的历史,就像米仓古道上的青石板,层层叠压着不同时代的印记。当地老人说,明清时期商队带着北方驴打滚配方南下,途经巴中时,发现这里盛产的糯米比北方黄米更软糯,便用红糖替代白糖,加入川北特有的醪糟汁,形成了"甜中带醇,糯中有韧"的独特风味。1933年红四方面军驻扎巴通河畔时,后勤部队将驴打滚改良成便于携带的干粮——豆粉防粘、糖分补能、糯米耐饥,许多战士挎包里都装着用油纸包着的驴打滚穿越米仓山。这种由商旅点心演变为红军干粮,再沉淀为市井小食的历程,恰似巴中石窟里从北魏到宋代的造像,不同时代的刀工都在同一面岩壁上留下印记。

糯米团子的养生哲学

在潮湿多雨的巴中,驴打滚堪称"舌尖上的除湿机"。糯米补中益气,黄豆粉富含卵磷脂,红糖搭配醪糟能促进血液循环。去年秋天我拜访石窟保护专家时,见他总在午后用驴打滚配盖碗茶:"勘察石窟要在阴冷洞窟待整天,吃两块浑身就暖了。"不过糖尿病患者要节制,肠胃虚弱者最好佐以姜茶。现在很多店家开发了荞麦版、南瓜版等新配方,但老巴中人最认的还是南龛坡下那家三代传承的老作坊

巴中驴打滚:石窟旁飘香的糯米乡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手复刻石窟下的古早味

在巴中采风时,我跟着非遗传承人李婶学过最地道的做法。首先要选通江糯米,提前浸泡6小时,蒸笼要垫老粽叶。第二步炒黄豆是关键,李婶教我看黄豆裂开如"石窟佛龛"般的纹路时就该起锅。第三步磨豆粉时保留些许粗粒,吃起来才有"沙沙"的颗粒感。我最难忘的是揉糯米团环节——必须趁热捶打,有次我贪凉多放了会儿,结果面团裂得像石窟里风化的壁画残片。包豆沙时要像给佛像贴金箔般轻柔,最后滚豆粉的动作要如飞天舞袖般舒展。这些细节,都是机器生产无法替代的技艺温度

五个步骤唤醒传统味蕾

1. 准备200g糯米浸泡后蒸30分钟,同时干锅小火炒黄100g黄豆

2. 石臼捣碎黄豆成粉,混合20g红糖粉备用

3. 糯米趁热用木槌捶打5分钟,过程中分三次加入15ml温醪糟汁

4. 将糯米团擀成方片,均匀抹上80g红豆沙,从边缘小心卷起

5. 切成段后在黄豆粉里翻滚,装盘时撒些熟白芝麻

藏在炊烟里的注意事项

蒸糯米时记得在笼布下放几根筷子,让蒸汽循环更均匀。炒黄豆宁可火小勿大,我有次接电话忘了关火,整锅豆子苦得像烧糊的军粮。巴中人都说"驴打滚要趁热吃,凉了伤胃",但其实冷藏半小时口感更Q弹。若是送给牙口不好的长辈,可以把豆粉过筛得更细腻。现在有些店家为省事用现成年糕条制作,虽形状相似,却少了那份在掌心温度里揉搓出的烟火气

每次看到驴打滚在豆粉里打滚的模样,总会想起巴中石窟那些尚未风化的彩绘佛像。或许这点心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正是因为它像那些千年造像般,既承载着匠人的掌心温度,又融合了这片土地特有的坚韧与甘甜。当你在南龛石窟看完第73号窟的唐代观音像,拐进巷口买块还温热的驴打滚时,便会懂得——有些传承,就藏在最平凡的市井烟火里。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