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蒿子面:一碗穿越保税区的西北风情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1

中卫蒿子面:一碗穿越保税区的西北风情

你说巧不巧?我既是颠勺的厨子,又是拿针管的护士。在保税区这地方,每天见着世界各地的食材像赶集似的进进出出,突然就想念起家乡那碗黄澄澄的蒿子面了。今儿咱就唠唠这宁夏中卫的宝贝——它可不是普通面条,是能端上国宴又能暖着老百姓胃的存在

这面来历可有说法了!宋朝那会儿,戍边将士在中卫沙漠发现一种叫蒿草的野生植物,摘了籽磨成粉掺进面粉里,没想到擀出的面条特别筋道,还带着股清香味。后来这手艺代代相传,成了中卫人"长接短送"的讲究——接风要吃蒿子面,送行也要吃蒿子面,一根根长面条牵着游子的心呢

这碗面藏着什么养生门道?

作为护士我得说道说道:蒿子粉含天然叶绿素和维生素B族,特别适合三高人群当代餐。去年给保税区里患糖尿病的老张调食谱,教他每周吃两回蒿子面配芹菜码子,三个月后空腹血糖真稳住了!不过孕妇要少吃些,蒿子性凉,咱得讲究个分寸。

保税区版制作全攻略

在保税区厨房做这面可太方便了——意大利00号面粉和宁夏蒿子粉能隔着货架当邻居!我常笑说这是"丝绸之路新版本"。

第二步和面是关键:500克面粉配15克蒿子粉,记得用40度温水加少许盐。重点来了!去年冬至我在保税区食堂教外国船员揉面,俄罗斯大副伊万非要加伏特加,说能更筋道。结果面团发酵得能当枕头!其实秘诀是分三次加水,揉到"三光":面光盆光手光,盖湿布醒半小时准没错。

第三步擀面要稳准狠:保税区后厨的德国擀面杖比我胳膊还粗,其实用带轴承的中式擀面杖更顺手。把面团擀成蝉翼薄,撒上玉米淀粉防粘。这时候整张面皮能透出操作台的木纹,才算到位。

第四步切条见真章:叠成风琴褶子,快刀"噔噔噔"往下切。宽窄随您意,不过中卫老传统要切韭菜叶宽。有回日本客商来参观,非说这手法像寿司师傅切河豚,其实咱们西北刀工讲究的是"稳如泰山,行云流水"。

中卫蒿子面:一碗穿越保税区的西北风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六步煮面看火候:大锅宽水滚三滚,头开下面二开点水,三开捞面过凉。保税区净水系统出来的软水特别适合煮面,不会破坏蒿子的清香味。最后浇上羊肉臊子——这可是我从宁夏冷链直达的滩羊肉,配保税区免税红酒炖了两小时呢!

几个小贴士您收好

蒿子粉别超总量3%,不然会发苦;揉面时加半个鸡蛋清更透亮;肠胃弱的配姜醋汁更温和。上次保税区消防演练后,我给累瘫的小伙子们端上这面,二十来人把锅底都刮干净了——所以说啊,好食物从来都是最温暖的陪伴

这碗面如今在保税区飘香,就像当年骆驼客带着它走过丝绸之路。不同国籍的人围坐一桌吸溜面条时,哪还分什么进口出口?热腾腾的烟火气里,都是人间至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