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庭院里手作毕节汤圆:一碗糯香里的山水乡愁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1

在美术馆庭院里手作毕节汤圆:一碗糯香里的山水乡愁

记得去年冬天在毕节七星关采风时,当地老灶房飘出的芝麻混着红糖的焦香,至今还缠在舌尖。那种用竹簸箕滚出来的胖汤圆,在青瓦屋檐下冒着热气,咬开瞬间流心的猪油馅,简直能把人的魂儿勾回童年。今天咱们就在美术馆的玻璃庭院里边看雪景边复刻这滋味——石阶上积着薄雪,铸铁桌上摆开陶盆木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在搞行为艺术呢!

黔北山城的甜蜜密码

毕节汤圆可不是普通汤圆,它诞生于贵州乌蒙山区的驿道文化。马帮商人需要耐寒耐饥的干粮,当地人就用糯米粉包裹猪油糖馅,滚成鹌鹑蛋大小,煮食方便又顶饱。别看它个头小,猪油馅遇热融化渗透糯米皮,特别适合在湿冷天气里补充热量。现在成了毕节人冬至必备,手脚冰凉的姑娘、挑食的孩子、贪杯的酒客,都能被这口甜糯治得服服帖帖。

在美术馆庭院里手作毕节汤圆:一碗糯香里的山水乡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流心汤圆的魔法时刻

去年我在农家灶台学艺时,苗族阿婆教了个关键步骤:馅料要冻成小方块再包!回家试了十几次,终于摸出门道。先取200克生猪板油切丁,混入150克炒香的黑芝麻粉、80克核桃碎、100克红糖粉,加点橘皮末解腻。徒手揉匀后压成2厘米厚片,急冻两小时——这步绝对省事,冻硬的馅料不会沾得满手油,包的时候像给糯米团塞巧克力似的轻松

五步滚出山野甜珠

1. 调馅:刚才说的冻馅方子记得用保鲜膜包严实,不然冰箱全是猪油味儿

2. 和面:水磨糯米粉300克,加180克温水(50℃最妙),揉到能拉出薄膜的程度

3. 分剂:搓成长条切15克小剂子,用湿布盖住防干裂

4. 包馅:取冻馅块约8克,用虎口收拢法封口——这招我练坏三盆糯米粉才熟练

5. 滚圆:放在撒了干粉的竹筛里晃圈,让汤圆穿上绒面"外套"

那天在美术馆操作时,路过的小朋友扒着玻璃窗看我们摇竹筛,圆滚滚的汤圆跳踢踏舞的样子,把大家都逗笑了。有个法国游客好奇试包,结果馅料从他指缝漏出来,急得用中英法三语喊救命,庭院里顿时笑倒一片。

煮汤圆如赏山水画

大锅宽水烧到蟹眼泡(80℃),下汤圆后改文火。记得用木勺背轻轻推旋,看雪白的圆子在水中浮沉,特别像黔灵湖面的天鹅群。待汤圆变得半透明,馅料在薄皮下流淌如琥珀,立即捞进温着的甜米酒里。最后撒点桂花,糯香混着酒香在庭院飘散,连美术馆的流浪猫都蹲在台阶上不肯走了。

翻车预警笔记

• 糯米团开裂别慌,手指蘸水抹在裂缝上就能修复

• 煮汤圆最忌沸水,皮熟馅冷就是火太猛

• 吃剩的生汤圆可冷冻,但冻馅最多保存七天

• 配普洱解腻最佳,别配冰饮——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暮色渐浓时,我们捧着青瓷碗坐在庭院长椅上。咬开糯皮的刹那,黑芝麻馅像熔岩般涌出,恍惚又看见七星关的吊脚楼在蒸汽里摇曳。这哪里是汤圆,分明是把黔西北的山水,都收进了这盈盈一握的温柔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