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龙骨架旁炖一锅黄流老鸭
你们肯定想不到,我在甘肃的戈壁滩化石挖掘现场,拿着地质锤敲完恐龙化石,转头就支起锅灶做海南黄流老鸭。这场景够魔幻吧?七月的戈壁滩地表温度能煎鸡蛋,我们白天挖着亿万年前的恐龙骨头,晚上就着探照灯炖老鸭,连化石上的沉积岩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黄流老鸭这道菜可有来头了,它是海南乐东黄流镇的招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渔民出海前要吃耐储存的硬菜,就用老鸭抹盐暴晒,后来演变成用蒜蓉酱油慢火浸煮。这菜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鸭肉温补,蒜蓉杀菌,在潮湿海边能防暑湿。现在我们挖化石整天弯腰挥铲,吃这个既补体力又开胃。
戈壁滩上的老鸭改造计划
在考古现场做菜最大的难题是工具——我们拿测量化石的电子秤称调料,用不锈钢饭盒当炖锅,连去腥的料酒都是跟医疗站借的消毒酒精兑的(当然要挥发完才能下锅)。最绝的是发现姜蒜用完了,居然在化石包装材料里找到半袋防潮用的生石灰,临时泡发了两斤干姜片。
记得第三次在挖掘坑边做这道菜时,我突发奇想往汤里加了把戈壁滩摘的沙葱。没想到地质队的四川同事吃得鼻涕眼泪直流,说这鸭肉既有海南的鲜又有西北的野,像在吃会飞的骆驼。后来我们常在鸭肚子里塞进红柳枝一起炖,让木质香气渗进肉缝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化石层里的烹饪秘籍
1. 选鸭才是关键!得用下过蛋的母鸭,我在养殖场挑鸭时专摸鸭胸骨,硬得像化石标本的才合格。有次在菜市场遇到鸭贩子忽悠,说他的鸭是“游泳健将”,我当场让鸭子金鸡独立——能单脚站立超过十秒的老鸭才买,这可是跟古生物学家学的判断生物年龄的方法。
2. 腌制要像处理化石般耐心。全身抹盐按摩后,得用重物压整夜。在考古队我们就地用化石工具箱当压石,有回不小心用了装霸王龙牙齿的标本箱,第二天鸭肉居然带着矿物的涩香。
3. 爆香蒜蓉时,我总想起清理化石表面的场景。得用小火慢炸,等到蒜粒变成琥珀色,就像被岁月包浆的化石。有次队友误开猛火,蒜蓉焦黑得像炭化标本,只好假装在制作“侏罗纪风味版”。
4. 炖煮时我常盯着锅盖发呆,看蒸汽掠过旁边刚出土的恐龙肋骨。忽然觉得我们都在用火加工——他们用喷枪清理化石,我用灶火软化纤维,都是让沉睡的东西重获新生。
考古队私房笔记
在野外最怕鸭肉炖不烂,我发现个诀窍:把鸭掌塞进胸腔,像恐龙死亡时蜷缩的姿势。有次正在给鸭摆造型,古生物学家路过惊呼:“这鸭骨架构造很像似鸟龙!”从此我们队炖鸭前都要先做骨骼形态分析。
戈壁滩昼夜温差大,锅盖经常被风沙卡住。后来我们借鉴化石保护技术,给锅盖边缘涂上模具硅胶,这下密封性比实验室还严实。最惊险的是某次沙暴来袭,全队人围着锅蹲成圈,用身体护住这锅老鸭,像保护刚出土的国宝化石。
记得最后撒香菜时,总有人抗议:“这是对化石的亵渎!”但每当鸭肉炖到酥烂,蒜香混着红柳的木质香飘进考古帐篷,连八十岁的老教授都会拎着饭碗出来溜达。这时戈壁的星空特别亮,锅里的热气映着化石的磷光,仿佛听见亿万年前的恐龙在说:给俺也留个鸭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