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腾腾的郑州烩面,暖胃更暖心
今天咱们来聊聊郑州烩面,这碗面可不简单!在康复中心工作这些年,我发现热乎乎的烩面特别适合恢复期的朋友们——既能补充营养,又容易消化,连卧床的病人都能吃得津津有味。烩面最早是上世纪50年代郑州老字号“合记”创制的,当时是为了让体力劳动者吃得饱又吃得好,把宽面、羊肉、粉丝和豆腐皮一锅烩,没想到成了河南美食名片。它的汤底用羊骨熬制,温中暖胃;面条宽厚有嚼劲,能锻炼吞咽功能;配料荤素搭配,蛋白质和碳水比例均衡,特别适合术后恢复、体质虚弱或牙口不好的老年人。
手把手教你做康复版郑州烩面
第一步熬汤是关键。我通常凌晨五点就到厨房,把羊腿骨劈开露出骨髓,加冷水漫过骨头,放两段葱、三片姜,大火烧开立刻转小火。记得有次给一位刚拔胃管的老人做烩面,我特意多熬了两小时,直到汤色奶白像豆浆似的,老人喝第一口就说:“这汤比药还管用!”——这就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要说的经验:好汤要咕嘟咕嘟冒小泡熬4小时以上,期间千万别加水,要是汤不够就添热水。第二步处理配料有个小窍门。羊肉选羊腩肉切薄片,用姜汁腌10分钟去腥;千张豆腐皮要先蒸软再切丝,这样更易消化;泡发的黑木耳撕成小朵,配上嫩菠菜叶。在康复中心我们会把胡萝卜切成花朵形状,有位做康复训练的小朋友看到后,主动要求多吃半碗呢!
第三步抻面可是技术活。中筋面粉加一勺盐,用温水揉成比耳垂稍硬的面团,醒发半小时后擀成厚片,刷层油再醒1小时。拉面时像甩彩带那样手腕发力,把面片抻成两指宽的面条。要是给吞咽困难的患者吃,我会把面条抻得更薄些,煮得软烂些。
第四步组装环节最治愈。大碗底铺上焯过水的豆芽,码好豆腐丝、木耳、羊肉片,浇上滚烫的羊汤把配料烫熟,再放入煮好的烩面,最后撒香菜葱花。记得摆盘时把颜色鲜亮的配料放上面,能刺激食欲——这对情绪低落的康复者特别重要。
这些细节让烩面更贴心
给高血压患者做要减少盐量,用香菇粉提鲜;糖尿病患者可以加荞麦面;长期卧床的要把羊肉剁成肉糜。最重要的是温度控制在60℃左右,既能激发香气又不会烫伤口腔。每次推着餐车穿过走廊,看到大家捧着碗喝汤时满足的表情,就觉得这锅熬了整天的汤特别值!
最后唠叨句:吃完烩面别马上躺下,能走动的建议散步十分钟,不能下床的也要坐起来拍拍背——毕竟在康复中心,吃饭也是康复训练的一部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