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豆皮:街头巷尾的黄金甲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1

武汉豆皮:街头巷尾的黄金甲

说起武汉早点,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热干面,但老武汉人都晓得,早年间还有一道能和热干面掰手腕的宝贝——豆皮。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豆制品,它是用绿豆大米混磨的浆摊成薄皮,裹上糯米和馅料,用油煎得金黄焦脆的江湖高手。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个叫曾厚诚的老板在汉口开“老通城”酒楼,请了几位鄂菜大师傅把豆皮改良了。原本豆皮只是民间小吃,馅料简单,老师傅们往里头加了鲜肉、鲜蛋、鲜虾仁,一下子把豆皮做成了“三鲜豆皮”,顿时在武汉三镇火了。

您别看它油汪汪的,其实讲究着呢。绿豆清热解暑,糯米补中益气,当早餐特别扛饿。以前码头工人起早摸黑干活,来一份豆皮能顶一上午。现在上班族、学生娃都适合,不过肠胃不好的老人家建议少吃糯米馅儿。

武汉豆皮:街头巷尾的黄金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临时板房里的豆皮江湖

我在临时板房里做豆皮那会儿,条件是真简陋。但越是简单环境,越能考验真功夫。首先得备料:绿豆三分之二,大米三分之一,泡够六小时。别用搅拌机打得太细,带点粗颗粒更好。糯米单独泡四小时上笼蒸熟。馅料要五花肉、香菇、豆腐干、笋丁,讲究的还会放榨菜丁提味。

第一步烫皮最关键。大铁锅烧热,刷一层薄油,舀一勺浆下去赶紧转锅。这里有个诀窍——我头回在板房做时,以为和煎饼一样慢慢转,结果浆凝固太快厚薄不均。后来老师傅教我要“快转轻提”,手腕发力让浆液自然流淌,才能做出薄如蝉翼的豆皮

第二步打蛋液。豆皮翻面后迅速刷蛋液,这是让它穿黄金甲的秘诀。等蛋液半凝固时再次翻面,这时候豆皮已经黄灿灿的了。

第三步铺糯米。把蒸好的糯米均匀铺在豆皮上,留出周边一圈。记得在板房那次,我贪心铺太厚,翻面时直接散架,糯米撒了一锅。所以厚度要控制在0.8厘米左右,像给豆皮盖层薄被。

第四步下馅料。把炒好的馅料连汤汁浇在糯米上,汤汁浸润糯米才入味。馅料要炒得稍咸些,因为糯米会中和咸度。

第五步包裹成型。像包包裹似的把四边豆皮往中间折,变成方方正正的黄金块。这时候要耐心,用锅铲轻轻整理形状。

第六步煎制。淋少许油,中小火慢煎。听到锅里滋滋作响,闻到蛋香混合豆米香,那就是快要成功了。煎到两面金黄带焦斑,这功夫才算到家。

最后一步切块。用锅铲对角线切开,露出里面层次分明的馅料。装盘时记得把最金黄那面朝上,这可是门面!

注意事项

绿豆大米浆宁可稠不可稀,稀了挂不住锅。煎的时候火候宁小勿大,不然外面焦了里面糯米还是凉的。翻面时最好两个人配合,一个人用盘子倒扣帮忙。要是独行侠,就拿锅盖辅助,胆大心细才能成事。

做完豆皮锅特别好洗,因为绿豆自带去油功效。这就像武汉人的性子,看着油润,实则爽利。现在武汉早点花样越来越多,但清晨的巷口依然飘着豆皮香,那是穿越百年的市井烟火气。

关键词: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