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冥想中心做揭阳埔田笋粿是什么体验?
你们知道吗?在冥想中心做菜和在家做菜完全是两码事。上周我们冥想课结束后,大家盘腿坐在蒲团上讨论"专注力",我突然就想到了家乡揭阳的埔田笋粿——那种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做好的传统小吃。今天咱们就边聊这道美食,边感受做饭时的冥想状态。
会呼吸的粿皮
说起埔田笋粿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清时期。埔田镇四面环山,盛产竹笋,当地人就把鲜笋剁碎,用米浆做成粿皮包裹。最妙的是这粿皮要用隔年晚稻米,浸泡6小时后磨浆,这样做的粿皮蒸熟后通透如蝉翼。老人们说这粿能清热化痰,特别适合经常用嗓的老师和夏天容易上火的人。
记得第一次在冥想中心厨房做这道菜时,我特意选了清晨五点。把米浆倒入铁盘时,需要匀速转动让米浆均匀铺开,这个动作就像打坐时的呼吸——不能急也不能停。当时窗外有鸟鸣,但我完全沉浸在转盘的动作里,那种感觉比数呼吸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做会跳舞的笋粿
现在来详细说说做法。首先准备粿皮:粘米粉200g、木薯粉50g、开水350ml,馅料需要鲜笋300g、猪肉末150g、虾米50g、香菇5朵。
第一步处理粿皮有个诀窍:开水要分三次加入,边加边用筷子搅拌。我在冥想中心做示范时,有个学员说这好像茶道里的点茶动作——快不得慢不得。等面团不烫手了,要揉到像耳垂般柔软,这个状态需要你用手心去感受。
第二步炒馅料最关键的是火候。先把香菇虾米爆香,再加入笋丁快炒。记得那次我带着学员们炒馅,要求大家观察油泡的变化——当油泡从大变小,就是加调料的最佳时机。有个做金融的学员突然说:"这比看K线图更需要专注力啊!"
第三步包粿皮时,取剂子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面皮。这个动作要像打太极,用手腕的巧劲转动。在冥想中心教学时,我让学员闭眼感受面皮的厚薄变化,结果有个姑娘居然把剂子擀成了心形!
第四步收口要像包包子那样捏出褶皱,但要比包子褶皱更细密。蒸的时候要用中火8分钟,看到粿皮变得透明,隐约透出馅料的颜色就对了。最后刷层蒜头油,那个香气能飘满整个禅堂。
几个容易翻车的小细节
新手常犯的错误是粿皮太厚,记住擀皮时要"中间留肚皮"。蒸的时候切记不能开盖,这就像冥想时不能分心。有一次我在冥想中心演示,有个学员急着开盖查看,结果粿皮瞬间塌陷,我们开玩笑说这是"破功了"。
现在每次在冥想中心做这道笋粿,我都会想起奶奶说的话:"做粿如修禅,手上要有力度,心里要存温柔。"其实做饭本就是种移动冥想,当你的手指感受着面团的温度,耳朵听着蒸锅的汽笛声,所有的烦恼都会随着蒸汽飘散。下次你们做菜时,不妨也试试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