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香菇面:一碗烙出来的黄土情
陕北有句老话:"三天不吃面,肚里干巴巴。"在延安这座革命老城,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却不是羊肉泡馍,而是家家户户灶台上那碗冒着热气的香菇面。去年在延河边老乡家学做的经历让我发现,这面最特别的是用烙饼铛当锅——没错,就是那个平时烙葱花饼的铁家伙!
从革命岁月飘来的香气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物资极度匮乏。山里采的野香菇晒干后能存放整年,配上有限的面粉,老乡们发明了这种"一锅烙"的做法。烙饼铛受热均匀,能同时完成煸炒香菇和煮面两道工序,省柴省时。香菇富含氨基酸,当年还救过不少营养不良战士的命呢!现在这碗面成了学生党、上班族的"充电宝",肠胃虚弱的老人都能放心吃。
记得第一次在老乡家灶房,我看着老太太抡起半米宽的烙饼铛直接架在煤炉上,惊得直喊:"这不成烙大饼了吗?"她笑着往铛心浇了勺油:"娃呀,咱延安人做饭就讲究个物尽其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烙饼铛变身记
准备材料:干香菇20朵(一定要用秦岭山货)、中筋面粉300克、五花肉薄片150克、黄花菜1小把、生姜3片、老陈醋2勺、辣椒面随意。
第一步:发香菇是关键!用温水加半勺白糖泡发,比冷水快一倍。泡香菇的水千万别倒,等会儿当高汤用。
第二步:和面时加一勺土豆淀粉,这样煮出来的面条特别筋道。揉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后醒半小时,正好准备其他配料。
第三招:烙饼铛烧热后改中火,先煸五花肉。等肉片卷边时,把香菇挤干水分扔进去,听着"刺啦"声用锅铲按压香菇,像给它们做按摩似的——这可是老乡教的秘诀,能逼出菌香!
第四步:倒入泡香菇的水,加黄花菜和姜片。这时把醒好的面团直接放在铛边空位上,用擀面杖快速擀开。面片厚度要像硬币,切成韭菜叶宽度。
那次我学老乡单手甩面片入锅,结果三片面片粘成了"面疙瘩"。老太太赶紧救场:"生面片要像撒花瓣似的,一片片飘进汤里!"
第五步:汤沸后煮3分钟,淋上陈醋,最后撒把葱花。要是好辣口,此刻在汤面铺层辣椒面,烧勺热油"滋啦"一浇,满屋都是勾魂的香!
舌尖上的注意事项
用烙饼铛最怕粘底,记住"热铛凉油"诀窍。香菇必须挤干水分再下锅,不然就成了炖菜。要是家里没有老式烙饼铛,用电饼铛开盖操作也行,但要注意汤汁别超过最大刻度线。吃完面剩下的汤底别浪费,切块馒头掰碎泡着吃,才是老陕地道的"光盘行动"。
如今我在城里开着网红面馆,后厨最显眼的位置还挂着那个从延安带回来的烙饼铛。每当有食客问起为什么用烙饼铛煮面,我总会想起黄土高原上那缕炊烟——有些味道之所以难忘,不仅在于舌尖的触动,更在于人与天地相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