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修院做一碗台北卤肉饭
记得我第一次在禅修院的厨房里做这道台北卤肉饭,那是个飘着细雨的清晨。禅修院的厨房特别安静,只有切菜声和远处传来的钟声。这道卤肉饭啊,别看它现在满大街都是,它的来历可不简单。据说最早是从台湾的办桌文化里演变出来的,以前经济不好,人们就把五花肉切小块,用酱油、红葱头慢慢熬,这样既能下饭,又能让一家人吃得满足。慢慢地,这道菜就成了台湾家家户户的经典。
卤肉饭的功效挺实在的:五花肉提供蛋白质和能量,红葱头和酱油帮助开胃,米饭则补充碳水化合物。它适合大多数人,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或者需要温暖食物的人,但如果你在控制体重,可能得少吃点肥肉部分。在禅修院这种地方,大家静坐修行后,吃上一碗热乎乎的卤肉饭,能让人从内到外都暖和起来,特别舒坦。
我的卤肉饭详细做法
第一步,准备食材。你需要五花肉500克(选肥瘦相间的,这样卤出来才香)、红葱头5-6颗(切碎)、香菇几朵(泡软后切丁)、酱油3大勺、老抽1小勺(上色用)、米酒2大勺、冰糖一小块、五香粉少许,还有米饭和鸡蛋。在禅修院,我常用他们自己种的小葱代替红葱头,味道更清新。
第二步,处理五花肉。把五花肉切成小丁,大约指甲盖大小。切的时候,记得肥肉和瘦肉连在一起,这样卤的时候肥油会融化,让肉更嫩。禅修院的刀很锋利,切起来“哒哒”声特别治愈。切好后,用开水焯一下去除血水,捞出沥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炒香配料。在锅里放少许油,先下红葱头碎小火炒到金黄,香味出来后再加香菇丁翻炒。这时,整个厨房都会飘起一股浓郁的香气,连路过的小师父都会探头问“在做什么好吃的?”。
第四步,卤制五花肉。把焯好的五花肉倒入锅中,中火翻炒到表面微黄。然后加酱油、老抽、米酒和冰糖,翻炒均匀让肉上色。接着加水没过肉,撒点五香粉,转小火慢炖。这里有个小窍门:我试过用禅修院的陶锅代替普通锅,炖出来的肉更软烂,因为陶锅保温好,能让卤汁慢慢渗透。
第五步,加鸡蛋和收汁。卤肉炖了约30分钟后,把煮熟的剥壳鸡蛋放进去一起卤。再炖20分钟左右,直到汤汁变浓稠。记得别收太干,留点汁浇饭才美味。
第六步,装盘。盛一碗热米饭,把卤肉连汁浇上去,旁边放上卤蛋。可以撒点葱花或香菜点缀。在禅修院,大家喜欢用素雅的碗盘,这样简单的摆盘反而更显禅意。
注意事项和我的经验分享
做卤肉饭的关键是耐心:切肉要均匀,炖火要小,千万别急着大火收汁,否则肉会变硬。另外,红葱头是灵魂,一定要炒到金黄才香。如果你不喜欢太油,可以先把五花肉的肥油部分煎出一些油再卤。
我自己在禅修院做这道菜时,发现静心切肉和慢炖的过程,其实很像禅修——专注当下,一步步来。有一次,我炖卤肉时火候没控好,差点糊锅,幸好及时调整,最后味道反而更浓郁。这让我想到,生活就像做菜,有时候出点小差错,反而能成就独特风味。卤肉饭做好后,禅修院的师兄师姐们围坐一起吃,大家说说笑笑,那碗简单的饭就成了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