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蒸凉面:在琴弦震颤的厨房里做一碗江湖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1

广元蒸凉面:在琴弦震颤的厨房里做一碗江湖

你们肯定想不到,我这个整天骑着电动车穿街走巷的快递员,卸下头盔后最爱钻哪儿——不是厨房,是乐器行!对,就是满墙挂着吉他和贝斯,角落里还搁着架子鼓的那地方。老城区拐角那家"弦外之音"乐器行,老板是我发小,他总在柜台后擦萨克斯管,而我借用他仓库角落的小厨房。今天要做的这碗广元蒸凉面,就得在这样的场景里才够味——当蒸锅升起白雾时,隔壁试音室正好传来《沧海一声笑》的古筝前奏

这碗面啊,是女皇故里的千年江湖气

说起广元蒸凉面,可不是普通凉面。人家正名该叫"女皇蒸凉面",据说和武则天有关。她老家就在广元,小时候常吃这种用大米磨浆蒸制的面。等成了女皇帝,御厨们愣是没做出这口家乡味。你看,连皇帝都惦记的味道,能是凡品吗?这面最适合夏天吃,米浆蒸的凉面比小麦面更清爽,配上红油辣子,开胃解暑一级棒。从白领到学生,从练舞的姑娘到隔壁装修的工人,没有不爱这一口的。上次我给音乐学院送快递,看见那个拉大提琴的姑娘蹲在树荫下吃这个,琴盒搁在旁边,她说演出前吃这个最舒坦——不撑肚子,还提神。

在吉他堆里蒸出米香

现在来实战!第一步找"乐器":找乐器行老板借个电子秤——他们调音时用的,比菜市场秤还准。按3:1配好籼米和糯米,泡水得泡足六小时。这时候你能听见隔壁鼓手在练节奏,那鼓点正好给泡米的时光打拍子。

第二步磨浆是个技术活。我偷用过老板修琴的打磨机,被他追着骂了三条街。老老实实用石磨吧,磨的时候加点清水,浆液要调到比牛奶稠点比酸奶稀点。这儿有个独家经验——上次我磨浆时,有个民乐团的来试琵琶,轮指声叮叮咚咚的,我手一抖水加多了。结果!稀溜溜的米浆蒸出来反而特别嫩滑,从此我固定多加半勺水。你看,做饭和弹琴一样,偶尔的失误能成就新风味。

第三步上锅蒸。在蒸盘刷层菜油,舀勺米浆晃匀。这时最考验耐心,得像调吉他弦那样把握火候。大火蒸三分钟,看见面皮起泡就出锅。揭面皮那瞬间最治愈,透亮的面皮在贝斯弦的低鸣里微微颤动,像舞台的纱幕

切面如切音符,调味如调音阶

第四步冷却折叠。把蒸好的面皮甩到砧板上,刷熟油防止粘连。等它凉透的工夫,正好给老板修个效果器——我们快递员什么不会点儿?

第五步切条见真章。刀要快,手法要稳,切出来的面条该和吉他弦差不多粗。有一次我切面时听到有人在试二胡,《二泉映月》响起的瞬间,我手下的面条突然有了韵律,宽窄错落得像五线谱。

第六步调灵魂酱汁。广元蒸凉面的精髓在十几种调料:蒜水要现捣,花椒面要用竹筛现筛,最关键是红油——辣椒面得用三种混合,菜油烧到微微冒青烟时,"刺啦"一声浇下去。这声响该和踩镲的动静差不多,短促而热烈。

广元蒸凉面:在琴弦震颤的厨房里做一碗江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布鲁斯乐里拌开的注意事项

最后说几个要点:蒸盘一定要平整,歪了的面皮像跑调的音符;切面时刀沾点水,相当于给吉他弦涂松香;拌面要像调音台推子那样从下往上翻拌。上次我做面时,有个玩布鲁斯的老哥即兴来了段口琴,那悠扬的旋律里,我往酱汁里多点了滴醋——后来每个客人都说那天的凉面特别有回味。

当最后把凉面端到摆满效果器的玻璃柜上时,弹吉他的小伙子放下琴就来抢筷子。蒸凉面在弦乐余韵里微微颤动,辣椒油沿着碗边画出一圈圈年轮。这碗面啊,就像我们这些穿梭在城市里的快递员,看着普通,却藏着山河岁月的味道。下次你们经过乐器行,若闻到混着米香的红油味,那准是我又在用锅碗瓢盆,给这座城市弹奏舌尖上的乐章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