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搓鱼子:戈壁滩上的暖心面食
记得我第一次在甘肃张掖的营地里见到搓鱼子时,正赶上马术治疗班的孩子们结束训练。那些刚和马匹互动完的孩子们冻得小脸通红,可当冒着热气的搓鱼子端上来,他们捧着碗呼噜呼噜吃的时候,整个营地都暖了起来。这种形似小鱼儿的面食,简直是给在寒风中活动的人量身定做的。
张掖搓鱼子可是河西走廊上的老字号了。传说当年霍去病征战河西,士兵们把面团搓成小鱼状煮食,既方便携带又管饱。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张掖,这种面食能快速补充体力,特别适合在高寒地区活动的人。面汤里的羊肉和姜片能驱寒暖胃,对于经常户外工作的人、体力消耗大的运动爱好者,或者像我们马术治疗师这样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碗下去从头暖到脚。
营地版搓鱼子制作全记录
在营地里做搓鱼子,讲究的是粗犷中见细腻。我通常会在马术治疗课程开始前就和好面,等课程结束正好醒到位。
第一步:准备面团。取500克高筋面粉,慢慢加入250毫升温水,边加边用筷子搅拌。这里有个小窍门——加一勺盐,这样搓出来的鱼子更筋道。揉成光滑面团后,盖上湿布醒30分钟。在营地干燥的环境下,我会在面团表面抹一层薄油防止干裂。
第二步:制作面鱼。这是最考验手艺的环节。把醒好的面团搓成手指粗的长条,然后掐成小剂子。接下来就是“搓”的功夫了——取一个剂子放在掌心,用另一只手的掌心快速来回搓动,一条中间鼓两头尖的小鱼就成型了。刚开始学的时候,我总搓得大小不一,后来掌握了力度,现在能搓得又快又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准备配菜。营地里条件有限,我通常用最易储存的食材:羊肉切薄片,土豆切丁,西红柿和青菜都是当地老乡送来的。热锅凉油,先下羊肉煸炒出油,再依次加入土豆、西红柿翻炒,最后加水煮成汤底。
说到配菜,我有个独家经验要分享。去年秋天在马场,我给一群刚做完康复训练的孩子们做搓鱼子。那天特别冷,我就在汤里多加了姜片和胡椒粉。结果有个平时很挑食的自闭症孩子,居然主动要了第二碗。他妈妈后来告诉我,这是孩子第一次在外面主动添饭。从那以后,我做搓鱼子都会特意把汤调得浓香些,因为热气腾腾的香味本身就有治愈效果。
第四步:煮面调味。水开后下搓鱼子,等它们全都浮起来再煮两分钟就熟了。捞进碗里,浇上滚烫的羊肉汤,撒点香菜末。要是遇到湿冷的天气,我会额外淋一勺辣椒油,保证吃完额头冒汗。
这些小细节要注意
在营地里做搓鱼子,最怕面团醒发不到位。有一次我急着给刚结束训练的学员们做饭,面团只醒了15分钟,结果搓的时候老是回缩,成品吃起来也不够筋道。所以现在无论多赶时间,我都保证至少醒面25分钟。
另外,搓鱼子的汤一定要够热,因为面食在高原凉得特别快。我通常会把碗提前用热水烫过,这样能保持温度更久。如果是给马术治疗后的学员吃,我会把羊肉切得更薄些,土豆也煮得更烂,方便消化。
在河西走廊的营地里,一碗热腾腾的搓鱼子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连接。看着学员们围坐在一起吃面的样子,你就会明白,这种古老的面食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它总能恰到好处地温暖需要被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