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车仔面,吃出商丘的千年江湖味
说起车仔面,你可能先想到香港街头。但在咱河南商丘,这碗面可有着不一样的灵魂。我去年在芒砀山脚下面摊上吃到的那碗车仔面,汤底飘着中药香,老板娘边下面边念叨:"这汤方子还是从我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当年修汉墓的工匠就靠这碗面驱寒。"
汉墓工匠的能量补给站
商丘车仔面的来历,真得从芒砀山汉墓说起。当年修建陵墓的工匠们需要既管饱又方便携带的食物,就把面团搓成小车轱辘的形状,晒干后能存半个月。这面条不仅顶饿,还因为加入了当归、枸杞等药材,能活血祛湿,特别适合在阴冷的墓穴里干活的工匠。现在成了出租车司机、夜市摊主的深夜食堂,热汤热面下肚,整个人都舒坦了。
记得我第一次在家复刻时,特意跑到芒砀山下的集市买药材。卖调料的大爷教我:"要想汤色透亮,得把草果拍裂,白芷掰成小块,这样药性才出得来。"我照着他说的做,果然熬出的汤比之前清亮不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做出地道商丘车仔面
准备材料:高筋面粉300克、猪大骨2斤、商丘本地麻鸡半只。香料包(当归3片、黄芪5克、陈皮1块、草果2颗),配菜按喜好准备卤蛋、豆干、青菜。
第一步熬汤是关键。把猪骨和麻鸡焯水后,放入大锅加满冷水,丢进香料包。这里有个诀窍——水要一次加足,中途千万别添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得熬足4个小时,直到汤变成奶白色。
第二步和面要下力气。面粉加盐和碱水,分次加入凉水揉成硬面团。记得要"三揉三醒",每次揉15分钟,醒10分钟,这样面条才劲道。
第三步做车仔面特有的面剂子。把醒好的面团搓成拇指粗的长条,再切成小轱辘状。我在家试过用擀面杖辅助整形,发现沾点干面粉再搓,形状更规整。
第四步晒面有讲究。把搓好的面轱農铺在竹筛上,放在通风处晾两天。商丘气候干燥,特别适合晒面。要是在潮湿地区,可以用烤箱低温烘烤。
第五步煮面看火候。水开下面,等面轱辘浮起来再加半碗凉水,重复三次。这样煮出来的面外滑内韧,正好吸收汤汁。
最后把煮好的面捞进大碗,浇上滚烫的骨汤,铺上卤味和烫青菜。别忘了舀一勺商丘特产西瓜酱,这碗面才算完整。
这几个坑你可别踩
药材不是越多越好,当归放多了汤会发苦。晒面时遇到阴雨天宁可改期,否则容易发霉。煮面时最忌火太大,会把面轱辘煮散。要是给老人孩子吃,可以多煮会儿让面更软烂。
现在每次吃这碗面,都会想起在芒砀山看到的汉墓壁画——那些举着火把的工匠,也许千年前就吃着类似的面条,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汉代文明。这碗看似朴素的车仔面,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段活着的饮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