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蚵仔煎,半部苏州食文化史
说起苏州美食,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甜糯的松鼠鳜鱼,但老苏州人心里都藏着一味街头至宝——蚵仔煎。您可别诧异,这带着闽南名字的小吃,在苏州水乡里住了少说两百年。当年昆曲《牡丹亭》里杜丽娘游园时,唱到"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戏台下的老爷们手里端着的,正是用缂丝团扇扇着风等那一锅滋滋作响的蚵仔煎。
苏州蚵仔煎的诞生可太有意思了。乾隆年间闽商沿运河带来海蛎,苏州厨子用太湖薄浆替代地瓜粉,拿鸭蛋换掉鸡蛋,最后浇上本地酱油熬的甜辣酱。您瞧,这就像昆曲遇上苏州话,闽南的豪爽撞上江南的婉约,竟生出这般妙物。现而今观前街老师傅都说,吃完蚵仔煎去听《游园惊梦》,那才叫"丝竹入耳,鲜香缠舌"的完整享受。
自家厨房里的昆曲舞台
去年冬至我在家里复刻这道美味,简直像在演一出厨房版《十五贯》。首先得学缂丝"通经断纬"的耐心——挑蛎肉要像择丝线,专选三月份太湖流域的河蛎,指甲盖大小最是鲜甜。那次我贪便宜买了大个海蛎,结果煎出来满锅腥气,才懂老师傅说的"选材如选角,差不得分毫"。
正经做法可分六步:1. 蛎肉用姜汁腌一刻钟,这时间刚够听半折《玉簪记》;2. 调浆是关键,糯米粉与澄面按7:3配比,加冰水搅出绸缎光;3. 热锅滑油时想起缂丝织机的温度——得保持恒温六成热;4. 倒米浆后立即铺蛎肉,撒韭菜碎的动作要像甩水袖般舒展;5. 待边缘呈琥珀色时磕入鸭蛋,这招是跟山塘街陈阿姨学的,她说"蛋液要如杜丽娘游园,缓缓漫过假山";6. 翻面时得用竹篾铲,手腕发力如执缂丝梭,三翻三晾方能外脆内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食客须知十二时辰
这美味虽好,可别学《长生殿》里唐明皇贪嘴。肠胃弱的建议配姜茶,孕妇宜选午间食用。去年我姑妈夜戏散场连吃两份,半夜抱着暖水袋哼《孽海记》里的"痛煞煞",便是忘了"美味如昆曲,也需恰当时"的道理。另有个诀窍:装盘后要像对待缂丝团扇般轻拿轻放,闷着水汽就毁了三春工夫。
如今看着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蚵仔煎,我常想起平江路老茶楼里的场景——老师傅将铁锅颠得哐当作响,食客们咂着嘴打拍子,窗外飘来断续的昆笛声。这哪是在做小吃,分明是演着《桃花扇》里"眼看他起朱楼"的烟火人间。若您来苏州,不妨循着哐当声去找,那正在演出的,可是活色生味的姑苏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