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街头的美食奇遇:当十八街麻花邂逅三月三歌圩
你们知道吗,我第一次在南宁中山路夜市闻到那股混合着焦糖香和花生香的味道时,整个人就像被施了定身法。金黄油亮的麻花在锅里翻滚,旁边戴着壮族绣花围裙的老板娘笑着用夹子翻动,那画面简直像在跳一场美食之舞。说来有趣,作为天津名产的十八街麻花,在南宁这座壮族聚居的城市里,竟然活出了另一种风情。
当北方酥脆遇上南方歌海
十八街麻花的故事得从一百多年前的天津说起。桂发祥老师傅发明的这款点心,最初就是为了满足运河码头工人的需求——耐存放、扛饿、能量足。每根麻花里藏着十几种配料,芝麻、核桃、瓜子仁、青红丝……像把整个坚果铺子都卷了进去。这种高碳水、高能量的特点,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和需要快速补充能量的人群。不过现在啊,它早就成了男女老少都爱的零嘴儿。
但有意思的是,在南宁扎根的十八街麻花,悄悄染上了壮乡特色。每年三月三歌圩时节,你会看到特别有趣的画面:穿着壮族服饰的姑娘小伙,手里除了五色糯米饭,往往还揣着用油纸包好的麻花。在武鸣歌圩现场,我就见过一位壮族老奶奶,一边听山歌一边慢悠悠地掰着麻花吃,那酥脆的声响竟意外地和山歌的节奏合拍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厨房里的冒险:我的麻花翻车实录
上个月三月三期间,我特意跑去向一位在南宁卖了二十年麻花的老师傅讨教。回家照着方子试验时,才发现这门手艺的精妙。首先发面就是个技术活——中筋面粉300克配3克酵母,但南宁潮湿的天气让面团总比北方软些,我得额外加半勺盐来平衡。
最难忘的是搓麻花的环节。按照老师傅说的“搓长条、对折、自动缠绕”的秘诀,我信心满满地动手,结果前三个都拧成了抽象派雕塑。要么是力道不均断成几截,要么是拧得太紧炸不透。正当我对着第四根面团较劲时,窗外突然飘来邻居家播放的壮族山歌,那悠扬的旋律莫名让我放松下来。说来神奇,跟着山歌的节奏搓揉,这次竟然成功了!原来搓麻花和唱山歌一样,都要那种恰到好处的松弛感。
给新手的小贴士
油温控制是成败关键。我把筷子插进油锅,看到细密的小气泡往上冒时就下锅,保持中小火慢炸。记得有一次求成心切开了大火,结果外皮焦黑内心还是生的。另外南宁天气湿热,面团发酵千万别过头,看到胀到两倍大就该动手了。吃不完的麻花要密封保存,最好放包干燥剂,不然回软就辜负了那份酥脆。
如今在我的厨房里,十八街麻花已经成了招待客人的保留节目。每当有朋友好奇为什么一个南方人会做北方点心,我就会说起那个被壮族山歌点悟的下午。美食就是这样奇妙,当天津的麻花遇上南宁的歌谣,竟在油锅的滋滋声里,谱出了一曲跨越南北的味觉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