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抿节:青铜文化里滋养出的暖心面食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铜陵抿节:青铜文化里滋养出的暖心面食

要说铜陵人最惦记的早餐,那非得是延安抿节不可!您可能纳闷:延安的特色怎么跑到安徽铜陵扎根了?其实这道面食就像铜陵的青铜文化,经历了千年的迁徙融合。北宋时期商队沿着古驿道将陕北面食带入铜陵,当地工匠用锻造青铜的巧手改良制作工具,把粗粮与江南细腻口味相结合,竟让这道带着黄土高原气息的小吃在铜陵开出了牡丹般富态的花朵

这碗看着朴实的小面食,内里却藏着大学问。主要用豌豆粉混合麦面制成,富含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暖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孩子和肠胃虚弱的人。铜陵老话常说"抿节下肚,干活不怵",清晨来上一碗,直到晌午都不会饿。更妙的是豆粉里的卵磷脂还能缓解青铜工匠长期接触金属的燥气,您看,连饮食都透着青铜文化的智慧

亲手制作抿节的五个关键步骤

去年拜访铜陵非遗传承人时,我学到了最地道的做法。首先要准备特制的抿节床——这工具可讲究了,老匠人用本地青铜仿照牡丹纹样打制孔洞,比普通铁器更光滑不粘面。将豌豆面与小麦面按2:1混合,加少许盐,温水慢慢搅成比饺子面稍软的面团,醒发半小时让它们充分融合。

记得我第一次和面时水加多了,面团粘得满手都是。老师傅笑着教我撒些干豆粉当铺面,果然轻松脱手。这里有个诀窍:和面时要像打青铜器那样有节奏地揉压,顺着同一个方向,直到面团表面光滑如铜镜。

烧一锅开水,把抿节床架在锅上,取拳头大的面团放在床面上,用手掌轻轻推压。只见细短的面条从牡丹花纹的孔洞里簌簌落下,像极了飘洒的春雨。等全部面糊压完,煮两分钟看到抿节全部浮起就捞进碗里。

最画龙点睛的是那勺臊子汤!铜陵人爱用当季的牡丹花蕾熬汤底,配上豆腐丁、黄花菜、木耳丝,最后撒上葱花香菜。我那次把臊子炒过了头,老师傅立即指出:"火候要像淬炼青铜,欠一分则生,过一分则老。"果然重新做的汤头带着淡淡花香,与豆面的清香相得益彰。

铜陵抿节:青铜文化里滋养出的暖心面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个让抿节更地道的秘诀

铜陵人吃抿节有个趣味讲究:头碗要喝原汤,二碗加辣子醋,三碗拌上腌菜,这叫"一碗三吃"。我模仿当地工匠的吃法,把辣子摆成青铜纹样,竟觉得滋味更足了!或许美食真能与文化产生奇妙的共鸣

要注意的是,豆面容易返潮,最好现做现吃。若是给老人孩子吃,可以适当增加小麦比例让口感更软和。夏天做抿节时,铜陵人喜欢佐几片鲜牡丹花瓣,既清火又添风雅。存放面团时切记盖上湿布,否则会干裂得像出土的青铜器残片。

每当清晨走过铜陵的青铜雕塑广场,总能闻到街边抿节馆飘来的香气。看着老师傅用传承百年的手艺压制抿节,仿佛在观赏一场饮食与青铜文化的对话。这道穿越千里的美食,在铜陵人手中既保留了北方的豪迈,又融入了江南的灵秀,就像那株在铜都土地上盛放的牡丹,绽放出独特的风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