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阿里血肠:石窟旁流淌的牡丹乡味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3

洛阳阿里血肠:石窟旁流淌的牡丹乡味

说起洛阳美食,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水席或者胡辣汤,但藏在龙门石窟山脚村落里的阿里血肠,却是老洛阳人心中一道带着江湖气的滋补佳品。这道菜的来历很有意思——据说唐代石窟工匠们为补充体力,用猪肠灌入新鲜猪血和香料,挂在伊河岸边风干,既方便储存又能快速恢复元气。因为最早发明这道菜的师傅小名叫"阿里",于是这名字就像石窟里的佛像一样,代代传承至今。

每年牡丹花会期间,清晨的汤馆总会飘出血肠特有的香气。本地人相信,用牡丹花瓣泡过的水清洗猪肠,不仅能去腥还能增添清香。血肠在洛阳人眼里可是个宝贝,冬天暖身活血,夏天祛湿开胃,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和怕冷的女性。不过高血压人群要少吃,毕竟动物血本身含盐量不低。

洛阳阿里血肠:石窟旁流淌的牡丹乡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复刻石窟匠人的传世手艺

去年牡丹花开时,我在龙门镇跟着做了四十年血肠的李大娘亲手学艺。她家厨房正对着石窟的奉先寺,揉捏肠衣时抬头就能看见卢舍那大佛的微笑。记得那天我犯了个错误——肠衣用料酒泡得太久,反而失了韧性,李大娘笑着递过一碗牡丹花水:"丫头,咱洛阳的宝贝得用洛阳的水来配。"

现在我把改良后的家常做法分享给大家:第一步选料要选新鲜猪大肠中段,用面粉反复揉搓后,再用牡丹花水浸泡半小时。第二步准备主料,猪血要选当天宰杀的,加入豆腐渣、五香粉、花椒水,重点是要撒一把碾碎的油炸面筋碎,这是让血肠口感蓬松的秘诀

第三步调味时,李大娘教我用手指蘸料尝生馅:"咸淡要比炒菜重三分,煮熟后刚刚好。"第四步灌肠时别贪多,装七分满就行,用棉线分段扎紧。第五步煮制要用菊花针扎孔放气,小火慢煮40分钟,水始终保持将开未开的状态。我第一次煮时火太急,血肠炸开了花,李大娘说这叫"笑肠",其实不影响吃,就是卖相差点。

最后一步特别关键——煮熟后要挂在通风处晾两小时,吃时切片油煎,蘸着洛阳特有的柿子醋配蒜泥,外酥里嫩的口感,仿佛能尝到伊河畔带着石粉味道的风。

这些坑我替你踩过了

血肠虽然好吃,但制作时有几个雷区一定要注意。肠衣绝对不能碰食用油,否则分分钟破给你看;煮的时候如果水滚了,要立刻浇冷水降温;存放时千万别密封,挂在阴凉处反而能保存更久。上次我做好给邻居送去,用保鲜盒装着结果第二天就酸了,可惜了那根精心制作的血肠

如今每次去龙门石窟,我总会带朋友去李大娘儿子的摊子吃现煎的血肠。看着金黄的血肠在铁板上滋滋作响,远处石窟的灯光渐次亮起,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道穿越千年的工匠美食,就像牡丹花会里那朵开得最久的魏紫,把洛阳的市井生机都凝结在了这节节肠衣之中。

关键词:其他